|

  0312-7528725        lxyb@hebau.edu.cn

首页 > 实验教学 > 多媒体课件

E

实验教学 EXPERIMENTAL TEACHING

森林昆虫学

实验一 昆虫的采集

一、目的要求:

要求同学能学会采集昆虫标本的一般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80%敌敌畏乳油、毒瓶、采集袋、捕虫网,大小指形管、标签、小刀、小铲、

镊子、扩大镜。

三、方法

初学采集昆虫时,往往无从下手,跑了一天也采集不到多少种昆虫,或只能采

到易采的,不易采的会漏掉,要学会运用一般的采集方法。

(一)观察法:采集昆虫时,首先要找到昆虫的生活场所,因此,要随时用耳听、

目看。如蝉、蝈蝈凭发出的声音找到它。有的有踪迹,凡经常有咀嚼式口器昆虫为

害的植物叶片上常有被啃食过食迹,地上留有吃过食物后排泄的粪便。蛀干害虫,

可见有排粪孔,排出粪便及食物碎屑。

(二)搜索法:依据观察法,已经看到昆虫存在的迹象,但有时采不到,或是因

虫体较小不易找到, 这时, 便可用搜索的方法。 在发现虫子存在迹象附近的植物上、

砖石下、泥土中、腐烂植物下、树皮上、树洞中、动物的尸体下、粪便下,以及昆

虫可能栖息的地方,可以搜索到很多类的昆虫,如泥土中可采到蛴螬,树干内有天

牛幼虫。

(三)击落法:震击是很好的采集方法,是根据许多昆虫有假死性的特点,猛然

震击寄主植物,使其自行落下采到它们。有些昆虫虽无假死性,但趁早上或晚上温

度较低,昆虫不甚活动,或当昆虫专心取食时,趁其不备,猛然震动寄主植物,也

会被击落下来,有的经震击会暴露目标。

(四)引诱法:如灯光诱虫、马粪诱是常用方法之一。

(五)网捕法:是采集时最普通而常用的方法。捕捉飞翔中或停止的昆虫,下网

的迅速程度,要视所捕昆虫的动态而定,然后用网迎头一兜,急将网口转折过来,

使网底叠到网口上方,入网昆虫便不会跑掉。昆虫既经采入网中,便可用一只手握

住网底上方。另一只手揭开毒瓶盖,将毒瓶送入网底,使所采到的昆虫进入瓶中,

随即将毒瓶口紧贴网袋取出,盖上瓶盖,毒死后装入三角包中,写好标签。

(六)采集时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一般白天活动的昆

虫,多自上午 10 时至下午 3 时活动最盛,有些喜夜间活动的昆虫,就必须在太阳

下山后或太阳初升前才能采到,因此有些昆虫只有在它活动的时间才容易被发现。

在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大,在阴冷有风的天气,昆虫大多蛰伏不动,便不易采

到它们。

(七)采集昆虫的注意事项:首先采集时不要只采成虫,如果遇到昆虫的卵、幼

虫、蛹,必须全部采集。一般采集时常把个体较小、形态丑陋、不易采到的单个标

本,或在野外粗放观察似乎是同一类的,或目前并不严重危害的昆虫忽略掉,这是

采集昆虫时应特别小心的,这些昆虫不但在分类上很有价值,并且有时其中一些种

类的昆虫可能转变为严重危害的甚至成灾的类群。

扩大采集调查昆虫的深度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采集调查人员,既要从数量上着

4 眼,又要在质量上下功夫。采集到昆虫后,最好能当时就进行仔细观察,并对其生

活习性、寄主、环境场所进行记载和分析,这样不但能积累丰富的采集经验,并且

能增加鉴别昆虫种类的能力。

外出采集,应随身携带记录本,凡能观察到的事项,都要按照要求记录下来,

采集地点、时间、日期、采集人、寄主。

昆虫身体上的附肢、足、翅和触角等极易损坏,应格外加以保护,不要破坏了

这些鉴别种类时必须的特征。

思考题:常用采集昆虫标本的方法有哪几种?

实验二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目的与内容

1、识别并掌握昆虫体躯的基本结构

2、识别并掌握昆虫的口器、足、触角、翅的构造和类型。

二、材料和用具

蝗虫、蝼蛄、蝽象、叩头虫、步行虫、金龟子、水龟虫、螳螂、家蝇、龙虱、

毒蛾、蝶类、雄芫菁、瓢虫、蝉等成虫标本(干制或液浸)

虹吸式口器和各类足、触角和翅的连锁器等玻片标本及有关挂图。

双目立体显微镜、手持扩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培养皿。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1、昆虫体躯的基本结构

取一头蝗虫,详细观察其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明显的体段。头部分节现

象已消失,其上具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个单眼和取食用的口器。胸部分三节,

即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节具有一对足,中、后胸各具一对翅。腹部 10 节,胸末

有外生殖器和尾须;腹部 1-8 节各具有一对气门。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

2、口器的构造及类型

(1) 咀嚼式口器:将上面观察的蝗虫头部取下,观察咀嚼式口器,认清上唇、

上颚、下唇、舌。

A)然后用小镊子轻轻掀起上唇,并沿着唇基取下。

B)取下上唇之后,即露出上颚,先后取下,仔细观察其切区和磨区。

C)小心取下下唇,仔细观察下唇由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和下唇须五

部分,观察下唇须分布情况。

D)取下唇之后,就露出下颚,小心取下并观察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

和下颚须由几节组成。

E)取下上、下唇和上、下颚之后,中央留下的一个囊状物,即舌。

(2) 刺吸式口器:取蝽象一头,观察口器的形状和着生方式。先找出分节的

喙(下唇),再观察位于喙基部的上唇退化为三角形的小片。上、下颚退化成 2 对

口针,置于喙的凹槽内( 可以用挑针将口针挑成 4根)。

(3) 虹吸式口器:取一天蛾标本,观察其口器为一根长而卷曲的虹吸管——

喙,由两个下颚的外叶延长而成的,下唇须发达3 节。

5 3、触角的构造及其类型

触角由许多环节组成,基部一节为柄节,通常短粗,第 2 节为梗节,其余统称

为鞭节。

鞭节的形态变化形成各种类型的触角:仔细观察丝状(蝗虫)、羽毛状(蛾类)、

栉齿状(雄芫菁)、锯齿状(叩头虫)、球杆状(蝶类)、锤状(瓢虫)、鳃片状(金

龟子)、膝状(蜜蜂)、刚毛状(蝉)、具芒状(蝇类)、念珠状(白蚁)、环毛状(雄

蚊)等触角的形状。(有的可看玻片标本)

4、足的构造及类型

(1)胸足的基本构造——取蝗虫的足观察:基部的一节称为基节,短粗。基

节之后为转节,最小的一节。第三节为腿节,长而大。第四节为胫节,细而长,末

端有距,跗节为足的最后一节(由 2-5 小节组成),其末端具有一对爪,爪间有中

垫,跗节下方具跗垫。

由于昆虫的生活方式不同, 足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常见的有: 步行足 (步行甲)、

开掘足(蝼蛄)、跳跃足(蝗虫)、捕捉足(螳螂)、携粉足(蜜蜂)、抱握足(龙虱

的前足)、游泳足(水龟虫的后足)。

5、昆虫的翅

(1)翅的构造——取天蛾翅仔细观察其构造。

仔细观察菜粉蝶的翅脉

(2)翅的连锁器——取天蛾的后翅,观察翅缰。

翅抱——取蝶类或枯叶蛾的后翅,肩角突出,称翅抱。

翅钩——蜜蜂的后翅,观察前缘有一排小钩,钩在前翅后缘的折皱中。

(3)翅的类型

取蝗虫(复翅)、蛾、蝶类(鳞翅)、缨翅目(缨翅)、蜂类(膜翅)、蝽象(半

鞘目)、金龟子(鞘翅)、蝇类(平衡棒),分别观察翅的变化及类型。

四、作业:

绘蝗虫体躯侧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及附器名称。

实验三 昆虫的内部器官及生物学

一、目的与内容

1、了解昆虫的主要内部器官的位置及其构造。

2、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特点(主要是观察变态)和各类幼虫及蛹的特点。

二、材料及用具

枣尺蠖、蝗虫的生活史标本,松毛虫、蝇类、天牛幼虫和蛹;瓢虫幼虫、蛴螬、

叶蜂、地老虎、天蛾幼虫及挂图。

家蚕幼虫及蝗虫。

解剖镜、解剖针、小剪子、蜡盘等。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昆虫的内部器官

取家蚕幼虫,先观察它的表面,在背中线的位置,看到一条颜色较深的管——

6 即背血管。然后自后向前沿背中线剪开体壁。将体壁向两边翻开,用大头针沿体壁

的边缘固定于蜡盘中。

虫体中央有一条粗大的管子——即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

前肠——包括口腔、咽喉、食道,位于头部至第一胸节。

中肠——为一条前后相似的管子, 位于胸部第二节至腹部第六节, 粗大圆筒形,

表面多横皱。前端向外突出形成胃盲囊。

后肠——位于腹部第六节以后至肛门。分别为大肠(亦称回肠)、小肠(亦称

结肠)和直肠。

马氏管——中、后肠的分界处着生着许多细长如丝的管子,即马氏管,为昆虫

的排泄器官。

气管——在消化道和肌肉间的黑褐色细管,以气门开口于体两侧。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11 个神经节:胸部 3 个,

腹部 8 个)

轻轻除去消化系统及丝腺、脂肪等组织,就看见腹板中央有一条很细的白色神

经链索——中枢神经系统。从头部的脑到腹部。

然后解剖蝗虫成虫,分别从背部和腹部解剖。

(二)生物学特性

(1)不完全变态——取蝗虫生活史标本,其个体发育过程分三个虫态,即卵

——若虫——成虫。

(2)完全变态——取枣尺蠖生活史标本,其个体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

——蛹——成虫四个虫态。这里幼虫和成虫的形态有较大区别。

(3)幼虫和类型

A 多足型:除 3 对胸足外,还有 2-8 对腹足(如蝶、蛾幼虫、蜂类幼虫)。

B 寡足型:仅具 3对胸足,无腹足(如金龟子幼虫、叶甲幼虫)。

C 无足型:既无胸足亦无腹足(如天牛、蝇类幼虫)。

D 原足型:头部附肢和胸足只是小突起(如内寄生的蜂类早期的幼虫)。

E 若虫型: 幼虫除性器官和翅尚未成熟外, 其余器官和成虫十分相似 (如蝗虫)。

(4)蛹的类型:分离蛹、被蛹、围蛹。取松毛虫、天牛、蝇类的蛹,观察各

属何种类型。

(5)雌雄异型:取枣尺蠖雌、雄成虫。观察雌雄异型性。雌的无翅,雄的具

翅。

四、作业

绘蝗虫消化系统图,并注明各部分。

实验四 昆虫分类(一)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识别并掌握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及主要科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仪器

1、材料:金龟子、象甲、步行虫、虎甲、叩头虫、天牛、叶甲、小蠹虫、瓢

7 虫、芫菁、蝗虫、蝼蛄(或蟋蟀)、蝽象、蝉、叶蝉等成虫、幼虫(或若虫)、蛹的

干制或液浸的标本及有关挂图。

2、仪器:手持放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双目立体显微镜。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鞘翅目及其主要科的外部形态特征:

1、观察鞘翅目的特征:取所给的实验材料,观察鞘翅目的特征,是否是:

(1)体壁坚硬,特别是前翅角质化,后翅膜质。

(2)头部发达,如象甲的头部延长成喙,口器位于喙的前端。

(3)复眼显著,一般无单眼。

(4)跗节 4或 5 节,少数 3 节。

(5)触角形状不一。

(6)咀嚼式口器。

(7)幼虫多为寡足型,少数无足型。离蛹。

2、取步行虫或金龟子成虫,分别观察第一腹节腹板被后足基节窝分割的情况,

来区分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

3、观察科特征:

(1)虎甲科:头下口式,比前胸略宽。眼大而突出。触角着生在上颚基部的

上方,其间距窄于上唇的宽度。

(2)步甲科:头上口式,比前胸窄。触角着生上颚基部和复眼之间,触角间

距大于上唇的宽度。

(3)金龟子科:触角为鳃叶状,为本科所特有。幼呈“C”字型弯曲,3 对胸

足,腹末肥大。

(4)叶甲科:触角丝状,基部无突起,复眼圆形,跗节隐 5 节。

(5)天牛科:触角丝状特长,着生在额的突起上。复眼多成肾形,围在触角

基部。跗节为隐 5 节(假 4 节)。

幼虫体粗壮,头小胸大,胸足极小或退化,似吉丁虫,但腹部前 6节或 7 节背、

腹面皆有骨化区或突起(称步泡突)。

(6)瓢虫科:体多呈半球形,头小,触角锤状,跗节假 3 节。

(7)吉丁虫科:成虫具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观察前胸腹面是否有楔形突

向后嵌入中胸的凹槽内,与中胸密接。

(8)叩头虫科:观察叩头虫前胸背板是否有突出的后侧角,前腹胸腹板是否

有一向后延伸的刺状突。插入中胸腹面的凹槽内。

(9)象甲科:头部延长成象鼻状,口器位于前端,触角为棒状或锤状呈膝状

弯曲。锤状部圆形。

(10)小蠹科:体小,圆柱形,头的后部为前胸背板覆盖,头管短而阔。胫节

侧扁,外侧具齿列或其端齿延长成一弯突。触角短,呈锤状,锤状部扁平。

(二)直翅目形态特征

直翅目:取蝗虫、蝼蛄、蟋蟀观察;头式、口器及触角类型、单眼个数及着生

位置,前胸背板的形状、前翅的质地和形状,产卵器、发音器、听器的形状和着生

8 位置。

(三)半翅目、同翅目:

1.取蝉和蝽象观察:

(1)体型及头式;

(2)翅的质地及休止状;

(3)口器的类型及着生位置;

(4)前胸背板的形状,小盾片发达程度;

(5)触角的类型。

2.蚜虫科:

(1)体小柔软,具翅及无翅个体。前翅具一条纵脉和粗大的翅痣。

(2)腹部6或7节,背面有一对腹管,腹末具有尾片。

(3)触角一般六节,末节中部突然变细,明显分成基部和鞭部。在末节基部

和末前节顶端各有1个圆形的原生感觉孔,是蚜科的共同特征。

3.蚧总科:

(1)雌、雄异型,雄虫具翅1对,翅脉成叉状,触角念珠状。腹末具1对性

刺,其两侧各有1根蜡丝。

(2)雄虫无翅、无触角,眼、足多消失,腹面具发达的口针,喙1节特长,

体分节不明显,体裸或被有蜡质介壳。

四、作业

编一鞘翅目的瓢虫、叶甲、象甲、步甲、天牛、金龟子、叩头虫、吉丁虫分科

检索表。

实验五 昆虫分类(二)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识别并掌握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蜱螨目及其主要科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仪器

1.材料:花椒黄凤蝶、粉蝶、蛱蝶、天蛾、木蠹蛾、蓑蛾、枯叶蛾、刺蛾、透

翅蛾、夜蛾、舟蛾、毒蛾、尺蛾、螟蛾、卷蛾、桃小食心虫、核桃举肢蛾、梨星毛

虫等成虫、幼虫标本及翅脉玻片标本和有关挂图。

胡蜂、叶蜂、姬蜂、茧蜂、小蜂、蝇类、草蛉、蚜虫、蚧壳虫、木虱、红蜘蛛

(活)等干制或液浸标本、玻片标本。

2.仪器:双目立体显微镜、扩大镜、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鳞翅目及其主要科特征的识别

1.通过所给的标本,观察鳞翅目的特征。

一般具翅 2对,体和膜质的翅上均被鳞片和毛,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

虹吸式口器,下唇须发达,3节。

前、后翅一般有中室。

2.鳞翅目幼虫特征

(1)头部有倒“Y”形的蜕裂线。取天蛾幼虫观察。

9 头的前面倒“Y”形的构造,中干称颅中沟、两臂称蜕裂线。

(2)复足 5对,具趾钩。

3.主要科的识别

(1)凤蝶科—后翅外缘呈波状或具有一尾突。中脉Ms 伸入其中,前翅有 2-3

条臂脉。

幼虫前胸具臭丫腺,趾钩中带3 序(多)。

(2)粉蝶科――多为白色或黑色,有黄色斑纹。前翅三角形,有臀脉 1 条;

后翅卵圆形,有臀脉2 条。

幼虫圆柱形,绿或黄色,密被许多次生刚毛,每个体节有 4-6个小环节。趾钩

中带,2 序或 3 序。

(3)蛱蝶科――前足退化。前翅径脉 5 支,前、后翅中室开放,或仅有一细

弱横脉封闭。触角锤状。

幼虫体上具枝刺。趾钩中带 2序或 3 序(少)。

(4)天蛾科――体呈梭形,触角中部粗,末端渐细,弯曲小钩。 前翅狭长,

外缘倾斜;后翅较小, 前支 R1—R5 共柄,后翅 Sc+R1 和 Rs 脉在近中室中部有一

横脉。

幼虫粗壮少毛,第 8腹节背面有一臀角,每一腹节有6-8 个小环节。

(5)木蠹蛾――体多为灰褐色,翅上有黑纹。触角栉齿状或丝状,前后翅 M

脉主干与分叉在中室内没有消失。前翅径脉处有副室。

幼虫粗壮,黄色或白色。趾钩环式 2 或3 序。

(6)蓑蛾科――雄的具翅,翅面少鳞粉,无斑纹, 前翅 3 条臀脉在端部合并

成一条,后翅 Sc+R1 与 Rs 分离。 前、后翅中脉主干在中室可见,并分叉。雌虫幼

虫形。

幼虫气门横椭圆形,趾钩单序缺环。

(7)枯叶蛾类――体粗壮,被厚鳞片。口器退化,后翅肩区扩大成翅抱型,

前缘基部有小室和短脉。前翅 Rs与 M1 共柄。

幼虫体粗壮多毛,前胸上方有 1 或2 对突起。趾钩 2 序中带。

(8)刺蛾科――体粗壮,鳞片松厚,前、后翅中室有中脉主干存在。后翅臀

脉 3 条,Sc+R1 脉与 Rs 脉在基部并接。

幼虫蛞蝓型,头晓内缩,胸足小或退化,体上具有毒枝刺。具扇形鳞片。触角棍棒

状,顶端具毛从或小刺。

幼虫腹足趾钩单序二横带。

(10)夜蛾科――体多为暗黑色,口器发达,前翅狭长,色深多斑纹或横带,

后翅宽,色浅。前翅 M2 与 M3 从中室后角附近伸出,后翅 Sc+R1 与 Rs 平行或合并

于中室以外分开。

幼虫通常光滑少毛。色深,趾钩单序中带,如呈缺环,缺口很大。

(11)舟蛾科――形似夜蛾,但口器退化。前翅 M2 位于 M1 和 M3 中间,后翅

Sc+R1 和 Rs 平行或合并于中室以外分开。

幼虫臀足退化或变成细长的突起,趾钩单序中带。

10 (12)毒蛾科――似夜蛾,但口器退化。 雌虫有的无翅,前翅 M2 近 M3,但

后翅 Sc+R1 与 Rs 仅在中室中部或中部以外平行或合并。

(13)尺蛾科――体小,翅大而薄,休止时,四翅平铺,前后翅常有波纹相连,

有的雌虫无翅或退化。前翅 M2 位于 M1 和 M3 中间,后翅 Sc+R1 与 Rs 中中室基部

并接,形成三角形小室。

幼虫仅第 6 和第8 腹节上各有一对腹足,行走时弓背。

(14)螟蛾科――体细长脆弱,足细长。复眼大,下唇须发达,向前伸或向上

弯,似鸟喙。后翅 Sc+R1 与 Rs 在中室平行或相并接。

幼虫仅具原生刚毛,前胸侧毛组 2根。腹足趾钩双序或缺环。

(15)卷蛾科――体小,前翅长方形,前缘弯曲,外缘较直,而顶角突出,休

止时两翅合并呈古钟形。

幼虫前胸侧毛组(L)3 根,肛门上方有臀栉。

(16)果蛀蛾科――相似卷蛾。前胸 Cu2 从中室下缘端部分出;后翅无 M2,

有时 M3 也消失。Cu基部有疏状长毛。幼虫趾钩单序缺环,无吞栉。

(17)举肢蛾科――小型蛾子,后足胫节和跗节有环状刺毛,休止时后足高高

举起或竖立于体背两侧。幼虫腹足趾钩单序或双序全环。

(二)双翅目的特征:取蚊、蝇、虻等观察。

(1)成虫具一对膜质的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2)触角丝状或具芒状。

(3)口器刺吸式、舐吸式、刮吸式。

(4)幼虫无足、蛆式。

(三)取草蛉观察脉翅目的特征:

(1)触角短,丝状、念珠状或棒状。

(2)咀嚼式口器,下口式。

(3)两对膜质翅,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有网状脉。

(4)翅脉变化大,翅痣明显,纵脉多在翅缘上分叉。

(四)取胡蜂、叶蜂观察膜翅目特征:

(1)具膜质翅两对,前大后小,前翅具明显翅痣,翅脉多特化。

(2)有并胸腹节。

(3)咀嚼式口器,但蜜蜂为嚼吸式口器。

(4)触角为线状、锤状或呈膝状弯曲。

(5)雌虫产卵器多数为针状,具有刺蛰能力。

膜翅目分两个亚目: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取叶蜂和胡蜂分别观察两个亚目的

特征。

(五)蜱螨目:取红蜘蛛活虫标本观察蜱螨目的特征。

(1)体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一短柄相连。

(2)无触角、刺吸式口器,具 2 对口器附肢和4 对足。

四、作业:将鳞翅目夜蛾科、毒蛾科、灯蛾科、天蛾科、枯叶蛾科、尺蛾科编一份

科检索表。

11 实验六 苗圃害虫

一、目的

识别并掌握几种金龟子成虫及其幼虫,蝼蛄(2 种);地老虎(3 种)成虫、幼

虫;金针虫(2种);大灰象甲及蒙古象甲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铜绿、苹毛、黑绒、华北大黑鳃、小青花、白星金龟子成虫及

其幼虫标本(干制及液浸标本);华北蝼蛄、东方蝼蛄(液浸标本);细胸金针虫和

沟金针虫成虫和幼虫标本(干制或液浸);大、小、黄地老虎成虫及幼虫标本;大

灰象甲和蒙古象甲成虫标本。各种挂图。

2.仪器:手持扩大镜、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一)几种金龟子成虫及其幼虫的识别

1.铜绿金龟子――体铜绿色,有光泽。唇基褐绿色,前胸背板侧缘黄色。鞘

翅具不明显隆起纹。前足胫节外侧具2齿。

其幼虫肛门成一字形横列,其前方散生许多刚毛,中央有2行纵列刺状刚毛,

两列刚毛刺尖大部彼此相遇或交叉。

2.华北大黑鳃金龟――体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宽为长的2倍。

每一鞘翅上有3条纵隆起纹,前足胫节外侧有3个齿。

其幼虫肛孔呈3射裂缝状,前方着生一群扁而尖的钩状刚毛,向前延伸到肛腹

片后部1/3处。

3.黑绒金龟子――卵圆形,腹末不外露,黑色或黑褐色,密被绒状短毛。前

足胫节外侧具2齿。

其幼虫肛腹区密布刺状稍弯的刚毛,刚毛群分布呈双峰状,峰尖向体前方,终

止于肛腹区中间。肛腹区后缘有14-26锥状直刺,列成横弧状。

4.苹毛金龟子――头、胸、背铜色。鞘翅茶褐色,鞘翅半透明,可透视出后

翅折叠的“V”字形纹。腹部两侧具黄白色毛。

其幼虫肛腹片后端钩状刚毛群中间,由短锥状和长针状尖刺列所组成。

5.白星金龟子――椭圆形扁平,全体黑铜色而带绿色和紫色闪光。头方形前

缘微凹,稍向上翘。前胸背板略呈三角形或梯形。前胸背板及鞘翅、腹部两侧和末

端均散生不规则的白斑。

6.小青花金龟子――头黑色,前胸背板和鞘翅为暗绿色、黑褐、墨绿、紫铜、

草青色,并密生黄色绒毛,无光泽。鞘翅上具有黄白色斑,但斑纹和颜色,不同个

体有变异。腹部两侧各有6个黄白色斑纹,腹末又4个黄白色斑纹。

其幼虫肛腹片长具2行纵向排列的刺毛16-24根,两根平行对称,前后稍

接近,中短稍远,呈长椭圆形。

(二)识别两种蝼蛄:

华北蝼蛄――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1个。

非洲蝼蛄――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3-4。

(三)识别三种地老虎。

12 三种地老虎形态比较

虫种

虫期特征 大地老虎 小地老虎 黄地老虎

体长 20-30mm 10-22mm 15-18mm

体色 灰黑色 灰褐色 黄褐色

前翅 肾形纹外侧有一个不

定形黑斑 肾形纹外侧有一个尖

端向外楔状黑斑,亚

外缘线上有两个间断

向内的黑纹 肾形纹外侧无任何斑

雄触角 分枝近达末端 分枝仅达全长的

1/2 分枝达全长的

2/3

体长 40-60mm 37-50mm 35-45mm

体色 黄褐色 黑褐色 灰褐色

表皮 多皱纹,颗粒不明显 密生明显大小颗粒 多皱纹,颗粒不明显

腹背每节四

大毛片大小 大小近似相等 前一对名明显小于后

一对 前边一对稍小,后一对

稍大

臀板 几乎全都为深褐色 黄褐色有深褐色纹带

2条 为两大块黄褐色斑

(四)识别两种金针虫幼虫

沟金针虫幼虫――体黄褐色,较宽而扁,尾节末端分2叉,各叉内有一齿。

细胸金针虫幼虫――体细长,圆筒形,浅黄褐色,尾节圆锥形,近基部两侧各

有一褐色圆斑,并有四条褐色纵纹。

(五)识别两种象甲成虫

1.大灰象甲――成虫体黑色,密被灰白、灰黄或黄褐色鳞毛,鞘翅上各有一

近环形的褐色斑纹和10条点刻,无后翅。

2.蒙古象甲――体黑灰色,密被黄褐色茸毛,鞘翅上杂有褐色毛块,形成不

规则斑纹,并具10条点刻。

四、作业:

绘铜绿、 黑绒、华北大黑金龟前足图。

实验七 叶部害虫(一)

一、实验目的

识别一些主要叶部害虫。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

13 美国白蛾、蓝目天蛾、葡萄天蛾、桃天蛾、樗蚕、杨扇舟蛾、苹掌舟蛾、杨毒

蛾、柳毒蛾、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绿刺蛾、黄刺蛾、扁刺蛾、山楂

粉蝶、花椒黄凤蝶、褐卷叶蛾、顶梢卷叶蛾、黄斑卷叶蛾、梨星毛虫等成虫和幼虫

(干制或液浸标本)及各类挂图。

2、仪器—双目显微镜、手持扩大镜、镊子等。

三、试验步骤及内容

1、美国白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9-12 ㎜,纯白色,雄虫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虫后

翅在边缘处有小黑点,前翅 R2、R3、R4 与 R5 共柄,R2 字中室伸出游离。

幼虫—体黄绿或灰黑。体背有 1 条深色宽纵带,体侧和腹面灰黄,背部毛瘤黑

色,体侧毛瘤多橙黄,毛瘤上生白色长毛丛,混杂少量黑毛,腹足趾钩异形单序。

2.天蛾类(见表)

虫种 蓝目天蛾 葡萄天蛾 桃天蛾

成 虫

体长 25 ㎜。前翅

中室末端有小新

月形浅色纹, 中室

外侧有数条波状

纹,自翅顶以下,

外缘有三角形深

色部分。 后翅淡褐

色,中央紫红色,

有一深蓝色大圆

斑。 体长 45 ㎜。体背

中央自前胸至腹

端有一条灰白色

纵线, 前翅中横带

宽, 外横带呈波状

纹, 前缘近顶角处

有 1 暗色三角形

斑,后翅中部黑

褐, 翅中部和外部

各有 1 条暗褐色

横线。 体长 45 ㎜。 前翅

内外横线由三条

深色带组成,边

缘波状,近后角

处有一黑斑。后

翅粉红色,近后

角处有两个黑

斑。

幼 虫

体黄绿色, 有黄白

色细颗粒,第 8

腹节背面的尾角

尖细,上多小颗

粒。 体绿色, 第 8 腹节

背面具 1 锥状尾

角,体背两侧(亚

背线处) 有 1 条纵

线。中胸至第 7

腹节两侧各有 1

条黄白色线。 体黄绿色,体表

有黄白色颗粒。

胸部有颗粒组成

的侧线。腹部有

斜条纹, 尾角长。

3.樗蚕形态特征

成虫—体青褐色,前翅褐色,顶角圆而突出,粉紫色,有 1 个黑色眼状班,前

后翅中央各有 1 个新月形斑,斑外侧有1 条纵贯全翅的宽带。

幼虫—体青绿色,被有白粉,各节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部位各有1 排

枝刺,体上有黑色斑。

4.杨毒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4-23㎜,体被白色绒毛,具光泽,触角主干黑色,有白色或灰白

14 色纹,足黑色,胫节、跗节有白色环。

幼虫—黑褐色,腹部 1、2、6、7 节背面有黑色横带,每体节有黑色或棕色毛

瘤 8 个,排成一横列。

5.柳毒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1-20 ㎜,体翅均白色, 触角主干白色,前翅前缘或基部微带黄色。

足胫节和跗节有黑白相间的环纹。

幼虫---体背有黄白色宽纵带,两侧各具1 条黑色纵纹,毛瘤橙黄色或棕黄色。

6.松毛虫类形态特征

虫种 落叶松毛虫 赤松毛虫 油松毛虫

成 虫 前翅宽大, 外缘较

直, 有 3条明显横

斑纹。 亚外缘线有

8个黑斑, 排成 “3”

字形, 沿雌虫最后

2 斑中心引一直

线,与外缘近平

行。 中室白斑大而

明显。 前翅较狭长, 外缘

倾斜, 中横线和外

横线为白色, 中间

成一深色宽带。 沿

亚外缘线最后两

斑连一直线与外

缘相交, 黑色斑呈

三角形。 中室白斑

小、清晰。 前翅花纹清晰, 中

横线内侧和齿状

外横线外侧有 1

淡线纹,似双重

线;中室小而明

显。翅反面有 1

条深色弧形带, 后

翅更为明显。

幼 虫 体黑褐,被长毛

束,褐斑清楚,第

8腹节背面有1对

暗蓝色毛束, 胸部

有 2 条蓝黑色毒

毛横带, 毛片束仅

第 2、 3、 9 节明显。 体上有长毛, 无明

显花斑, 中后胸毒

毛横带明显, 毛片

束以第 8 节最为

明显。 体侧有长毛, 花斑

明显。 胸背毒毛带

明显。

7.杨扇舟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20㎜,体翅灰褐色,翅面有 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顶角处有一

扇形斑,外横线外侧有 2-3个黄褐色带有锈红色斑,扇形斑下有1 个较大的黑斑。

幼虫—头黑褐色, 体被白色细毛, 腹部侧面有灰褐宽带, 每节环生 8个橙红色毛瘤,

上有长毛,两侧各有 1 个大的黑瘤,上束生白色细毛,腹部第1 和第 8节背面中央

有较大的红黑色瘤。

8、苹掌舟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 25 ㎜,黄白色,腹部前 5 节为黄褐色,前翅银白色稍黄。近翅

基中央有一铅色圆斑,斑外侧有赤褐色线及黑色新月斑,翅面中央具 4 条不清晰的

黄褐色波状横纹。近外缘具铜色圆斑一列,斑内侧有赤褐色线及黑色新月斑,外侧

具白线及较小的黑斑。后翅淡黄色,外缘杂有黑褐色斑。

幼虫——头黑色有光泽,胴部背面紫褐色,腹部紫红色,体侧有稍带黄色的纵

线条,体上生有黄白色长毛 。

15 9.山楂粉蝶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头、胸部各足腿节被黄白色鳞毛。触角黑色,端部淡黄白色。

翅白色,雌虫略带灰白色,翅脉黑色。前翅外缘除臀脉外,各脉末端均有一个三角

形黑斑。

幼虫——全体疏生黄白色长毛,毛间杂黄黑色毛,并有许多小黑点。胴部背面

具 3 条黑色纵带,其间杂有 2条黄色纵带,体侧灰色,腹面紫灰色。

10.刺蛾类(见表)

虫种 黄刺蛾 扁刺蛾 褐边绿刺蛾

成 虫

体长

体色

前翅 13-17 ㎜

橙黄色,前翅内

半部黄色,外半

部褐色,从顶角

向后缘有两条斜

线,里边一条为

黄褐色分界线。

后翅灰黄色。 10-18 ㎜

全体灰褐色,前翅

前缘近顶角处有

一斜向后缘的褐

色斜线,内侧具一

褐色圆点。 15-16 ㎜

胸部绿色,前翅

大部分绿色,基

部褐色,近外缘

黄色,布满褐色

雾点,后翅与腹

部淡黄色。

幼 虫

体形

体色 体略呈长方形,

黄绿色,背面具

亚铃形紫褐色大

斑, 其外缘蓝色。 扁椭圆形,背部隆

起,形似龟背。体

淡绿色,背中线淡

白色,体边缘每侧

有 10 个生刺毛的

肉质瘤状突起。 体绿色,腹末有

4 簇近球形黑色

毛丛,背中线为

蓝色。

11. 花椒黄凤蝶形态特征

成虫——春型较小,夏型个体大而色深。体淡黄色,具黑色花纹。体背和两侧

各有纵黑纹,以背线一条较宽,并从头顶伸达腹部末端。前翅黄绿色或黄色,外缘

具黑色宽带,带中央有不明显的紫斑。中室有 4 条黑色纵纹,其外侧具 2-4 条黑色

横带,后翅有与前翅相似的斑纹,臀角有 1 橘红色圆斑,其中央有一小黑点。

幼虫——幼虫体黑褐色,有白色斜带纹,似鸟粪,体上肉刺突起较多。成长幼

虫黄绿色,后胸背面两侧具蛇眼斑。后胸和第一腹节间有蓝黑色带状斑,腹部第 4

和第 5 节两侧各有一条蓝黑色斜纹分别延伸至第5、6节背面相交。臭丫腺橙黄色。

12 梨星毛虫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黑色,翅半透明、翅脉明显,翅缘为深黑色。

幼虫——体黄白色,近纺锤形。背线黑褐色,两侧各有 10 个斑点,各节背面

有横列毛丛6 簇。幼龄幼虫是淡紫褐色。

13.卷蛾类(见表)

16 项目 褐卷叶蛾 黄斑卷叶蛾 顶梢卷叶蛾

体长(㎜) 8-11 7-9 6-8

成虫 前翅特征 褐色,基斑、

中带、 端纹浅

褐色, 中带下

半部增宽。 冬型暗褐色, 散

生黑色鳞片; 夏

型金黄色, 散省

白蛾色鳞片 前翅暗灰色,

具黑褐色斑

纹,后缘近臀

角有三角形暗

褐色斑,前缘

至臀 角 间有

6-8 条黑褐色

平行短纹

卵 大小及特征 长径 0.9 ㎜,

短径为 0.7

㎜, 淡黄绿色

与鳞状卵块 扁平椭圆形, 夏

型卵黄绿色, 冬

型淡黄色, 近孵

化时红色 长径 07 ㎜,短

径为 0.5 ㎜, 扁

平椭圆形,乳

白色,卵壳上

有多角形横

纹。

体长(㎜) 18-22 约 22 8-11

体色 头及前胸背

板为淡绿色,

体深绿色, 头

近方形。长

9-11 ㎜,头、

胸背深褐色,

腹面稍绿色 头黄褐色, 体黄

绿色,较粗,小

幼虫淡黄色,

头、前胸背板、

胸足为黑褐色

体长 9-11 ㎜,

深褐色, 头顶有

1 角状突起向

背面弯曲。 体短粗,污白

色,头、前胸

背板及胸足暗

棕色至黑色。

幼虫

臀栉数 4-5 根 5 根

四﹑作业

编一美国白蛾、杨扇舟蛾、苹掌舟蛾、杨毒蛾、柳毒蛾、黄刺蛾、山楂粉蝶、

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成虫分类检索表。

实验八 叶部害虫(二)

一、 实验目的

识别几种重要叶部害虫。

二、 实验材料与仪器

1.材料—舞毒蛾、黄连木尺蠖、枣尺蠖、枣粘虫、春尺蛾、榆毛胸萤叶甲、

榆黄毛萤叶甲、白杨叶甲、葡萄叶甲、叶螨类(山楂叶螨、果苔螨、苹果全爪螨)。

梨网蝽等成虫和幼虫(若虫)、液浸或干制标本及有关挂图。

17 2.仪器—双目立体显微镜,手持扩大镜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1.舞毒蛾

成虫--雌、雄异型。雌的色淡,雄的色深,前翅花纹变异大,但在典型情况下,

具 4 条锯齿状黑色条纹,中室有一黑点,其端部横脉处有“ 〈”形黑纹。前、后翅

缘毛均黑、白相间。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 60mm,头部淡黄色,正面具“八“字形黑纹,体色多

变,背线黄褐色,胴部毛瘤 12 对,前 5 对蓝色,后 7 对橙红色,毛瘤上有棕色短

毛。

2.黄连木尺蠖

成虫--体长 18-22mm,体、翅白色,胸部具黄棕色鳞毛,在其中央有一浅灰色

斑,前后翅外缘散布不规则的浅灰色斑纹,其中央个有一明显的浅灰色斑点,近外

缘还有一断续状黄棕色斑纹,前翅基部有一近圆形黄棕色斑纹。

幼虫--体色随寄主而变,并散生灰白色小斑点,颅顶两侧呈圆锥状突起,中央

凹陷。额面具深褐色“八”形凹纹。

3.枣尺蠖

成虫--雌、雄异型。雌的无翅,雄的具翅。全体淡灰褐色。前翅赤褐色,内、

外横线黑色,两者之间色淡,中横线不明显。后翅灰色,有明显黑色波状横纹一条,

其内侧具一黑点。

幼虫--初孵幼虫体黑色,2-5龄有深青灰色渐变浅青灰色或具紫色纵条纹。

4.春尺蠖

成虫--性二型。雌虫无翅。体长 7-19 ㎜,腹背有成排黑刺,臀板有突起的黑

刺列。雄虫体长 10-15 ㎜,前翅灰至褐色,有 3 条波状横纹,中间的 1条较不明显。

幼虫--体长 22-40mm,灰褐色,腹部第2 节两侧各有1 瘤状突起,腹线白色,

气门线一般为浅黄色。

5.天幕毛虫

成虫--雌、雄异型。雄虫体黄褐色,前翅中央有两条平行的褐色横线,两线之

间色稍深。触角为双栉齿状。

雌虫大,体色较深,褐色,前翅中央有一条红褐色宽带,其带两侧色较淡,触

角锯齿状。

幼虫—头部灰蓝色,胴部有 12条橙、蓝、白和黑色相间的纵纹。

6.梨网蝽

成虫--体长 3-5mm,扁平,暗褐色,前胸背板有纵隆起向后延伸,盖于小盾片

上,其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片状,前胸背板与翅半透明,具褐色网状细纹。腹部金黄

色,上有黑褐色斑纹。足黄褐色。

若虫—腹部两侧及后缘,体背及头、胸部均有黄褐色刺状突起,头部 5 根,胸

两侧各 1 根。

7.苹果黄蚜和苹果瘤蚜

18 虫种 苹果黄蚜 苹果瘤蚜

无翅 头、复眼黑色,口器黑

色,触角比体长,基部

淡黄色,腹部圆柱形,

为片脂状。 头淡黑色,复眼暗红

色,口器末端黑色,

触角比体短,除第 3、

4 节淡绿色外, 均为黑

色。腹管长圆筒形。

胎生雌蚜

有翅 复眼暗红色,触角较体

短,触角 6 节,第三节

有圆形感觉孔 6-10 个,

第四节 2-4个。 复眼黑色,触角、口

器均黑色,触角第三

节有圆形感觉孔 22

个,第四节8 个。

若虫 鲜黄色,似无翅,胎生

雌蚜。 体淡绿色,体小似无

翅,胎生雌蚜。

8.大青叶蝉

成虫--体青绿色,体长 7.2-10.1 ㎜,头部淡褐色,颊区在近唇基缝处有 1 个

小黑斑。触角窝上方有黑斑 1块,前胸背板后半部深绿。前翅绿色,具狭窄的淡黑

色边缘;后翅烟黑色。

若虫—形态似成虫,仅有翅芽。

9.白杨叶甲

成虫—体近椭圆形,后半部略宽。头部小,触角短,扁平。前胸背板蓝紫色,

较鞘翅窄。鞘翅红色。

幼虫--体扁平,头部黑色,胸腹部近白色,背面有黑点 2 列,第 2、3 节侧面

各有 1 个黑刺状突起,以后各节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分列同样黑色庞状突起,但较

短平。尾端黑色,且具吸盘状尾足。

四.作业

编一舞毒蛾、春尺蛾、天幕毛虫、苹果黄蚜、苹果瘤蚜、榆毛胸萤叶甲、榆黄

萤叶甲、大青叶蝉、白杨叶甲成虫分类检索表。

实验九 枝干和果实种子害虫

一、实验目的

识别并掌握林木、果树枝干、果实和种子害虫形态特征及被害状。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

1.材料--蚧壳虫类:朝鲜球坚蚧、日本球坚蚧、日本龟蜡蚧、草履蚧干制及液

浸标本。云斑天牛、桃红颈天牛、桑天牛、青杨天牛、光肩星天牛、苹果小吉丁、

白杨透翅蛾、苹果透翅蛾、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成虫和幼虫干制及液浸标本。

黄连木种实小蜂、杏仁蜂、核桃举肢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梨大食心

19 虫、苹小食心虫、桃蛀螟、栗实象甲(三种)等成虫、幼虫及其被害状和各种有关

挂图。

2.仪器--双目显微镜、手持扩大镜、小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一)蚧壳虫类

1.朝球蚧与日球蚧的形态特征及区别,见下表

虫 种 朝鲜球坚蚧 日本球坚蚧

雌介壳颜

色及其特征 黑褐色,近乎球形,后端

直截。 体背具纵裂点刻 3-4

行或不成行 棕褐色、黑褐色或枣红色,圆球形,下

面稍弯曲。背面及侧面具浅凹刻,三角

形上方中央两侧有 2 排纵行较大的凹

下刻点,每行 5-6 个,排列较整齐。

2.日本龟蜡蚧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呈紫红色,被白色厚蜡壳,蜡壳卵圆形,背部微隆起,周缘有 7

个圆突,状似龟甲。

雌虫具翅一对,体长2.2mm,全体棕褐色,翅透明,触角丝状。雄蜡壳为星芒

装,即周缘有 12 个三角形蜡芒,头部有尖而长的蜡刺。

若虫介壳仍为星芒状。

3.草履蚧壳虫形态特征

雌虫无翅,椭圆形扁平,背部有横皱褶,状似草鞋,体长约 10mm,赤褐色,

被白色蜡粉。

雄虫具翅一对,翅淡黑色,体紫红色,长约 5-6mm,念珠状触角,有细长毛。

(二)天牛类(见表)

五 种 天 牛 形 态 特 征 比 较 表

体长、体色及其特征

虫 种 成 虫 幼 虫

云斑天牛 51-59mm;灰黑色;前胸背板有

2 个肾形白斑。小盾片白色,鞘

翅上布有大、小不等的白斑,状

似云片, 体两侧从复眼后方至最

后节有一条白带。 70-80mm;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

深褐色,前胸背板橙黄色并具点

刻,两侧白色,具半月形橙黄色

块。后胸至腹部 7 节,背、腹面

分别有口形骨化区。

桃红颈天牛 26-27mm;黑色;前胸棕红色有

光泽,两侧各有一刺突,背面有

瘤状突起。 42-52mm;乳白色;前胸较宽。体

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

部稍呈圆筒形。前胸背板前半部

横列 4 个黄褐色斑块,后半部背

面色淡,有纵皱纹,位于两侧的

斑块黄褐色略呈三角形。

桑天牛 26-51mm;黑色背黄褐色茸毛,

鞘翅基部 1/3 处被黑色光亮颗 45-60mm;乳白色;前胸背板后半

部密生赤褐色颗粒状小点,向前

20 粒,触角 1、2 节黑色,从第 3

节起每节基部为灰白色, 端部为

黑褐色,前胸背板具横皱纹,两

侧具刺突。 伸成 3 对尖叶状纹。

青杨天牛 11-14mm;黑色;密被金黄色绒

毛间夹黑色长绒毛。触角鞭状,

雄虫鞭节每节前半部黑色, 后半

部银灰色,雌虫鞭节每节前 1/3

为黑色,后 2/3 为银灰色。前胸

背板有 3 条纵向黄色带, 鞘翅上

各有 4 个黄色绒毛斑点。 13-14mm;乳白色至深黄色;前胸

宽阔, 背面有一具光泽的硬皮板。

前胸腹面的两侧也各着生一椭圆

形的硬皮板,腹部 1-7 节的背腹

面有纺锤形步泡突。

光肩星天牛 20-35mm;漆黑而有光泽,前胸

两侧各有一刺状突。 鞘翅上各有

大小不同的白色斑纹 20 个;鞘

翅肩部光滑。触角超过体长,鞭

状, 自第 3 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

色。 50-60mm;乳白色,前胸发达,前

缘黑褐色,背板黄白色,后半部

有“凸”字形黄褐色硬化斑纹。

胸足退化,第 1-7 腹节背腹面各

有步泡突 1个。

(三)苹果小吉丁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6-11mm,全体紫铜色,有金属光泽。鞘翅窄,紧靠鞘翅缝 2/3处各

有 1 淡黄色茸毛斑纹。胸部背板亮蓝色。触角锯齿状。

幼虫――乳白色,细长而扁,前胸特别宽大,背面和腹面中央各有 1 条下陷纵

纹。

(四)透翅蛾类

1.白杨透翅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1-21 mm,似胡蜂。头顶有 1 束黄褐色毛簇,触角近棍棒状,

雄蛾触角具青黑色栉齿 2 列。中后胸扇片各有 2簇橙黄色鳞片。前翅覆赭色鳞片,

后翅透明,缘毛均灰褐色。

幼虫――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幼虫体长30mm左右,乳黄色,圆筒形,趾

钩二横带。

2.苹果透翅蛾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约 14mm,雄虫体长 13mm。体黑色闪蓝绿色光泽。触角棍

棒状,顶端具毛束。颈部具黄色环毛。腹部2、4节后缘具黄色环,以4节的粗。

第5节背线左右有点黄鳞,但不太显,腹末具扇形鳞片。前翅大部分透明,中室端

部具粗黑褐色横带;后翅全透明。翅脉及翅缘黑色。

幼虫――体长约 20mm,胴部乳白色,头红褐色。趾钩单序二横带。

(五)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30-37mm,雌虫头部前方淡黄色,雄虫色稍暗。触角栉齿状,

紫色。胸腹部粗壮,灰褐色,多毛。前翅散布许多黑褐色横纹。中足胫节有1对距,

后足胫节有2对距。

21 幼虫――头黑色,背紫红色,腹面桃红色,前胸背板有倒“凸”字形黑斑。老

龄幼虫体长 56-70mm。

(六)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4-8mm,头被银灰色大鳞片。前翅黑褐色,端部1/3处有1内

弯的白斑带直达前缘。翅基1/3处还有一小白斑(有时不显),缘毛黑褐色。后翅

褐色,有金光。后足胫节中部和端部有黑色毛束,跗节1-3节也被黑毛。

幼虫――老幼虫淡黄白色,头黄褐色,腹足趾钩单序环状。

(七)小蜂类

1.黄连木种实小蜂

成虫―― 雌虫茶褐色,头黑色,复眼红色,触角黄褐色,末端膨大,呈膝状

弯曲。翅脉浅黄色,足米黄色。

幼虫――纺锤形稍弯。头小。上颚发达,镰刀形。

被害果红色,健果绿色。

2.杏仁蜂

成虫——体长 5-6mm,体黑褐色。触角 9 节黑色。雄虫 3-9 节。上有环状排列

的长毛。雄虫腹部第一节细长,形成细腰。雌虫产卵管出自腹面的中央前方,黄褐

色。

幼虫——纺锤形,稍向腹面弯。

杏果被害后,杏仁蛀空,大量落果或留在树上不落。

(八)食心虫类

1.桃小食心虫

成虫——体长 5-8 mm,全体灰白色或浅灰褐色。前翅近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

近三角形大斑。

幼虫——体长 13-16 mm,老熟时桃红色,腹足趾钩单序环,无臀栉。

茧——冬茧扁圆形;夏茧纺锤形。

2.梨小食心虫

成虫——体长 4.6-6.0 mm。灰褐色。前翅前缘有 10 组白色斜纹,近外缘有10

个黑点。

幼虫——体长 10-13 mm。浅黄白色或粉红色,具臀栉 5-6 根。

3.苹小食心虫

成虫——体长 4.5-4.8 mm, 暗褐色带紫色光泽。 前翅前缘有 7-9组白色短斜纹,

翅面上杂有很多端部为白色的鳞片,形成许多白色斑点,近外缘白斑排列整齐,排

成横排。

4.梨大食心虫

成虫——体长 10-12 mm,全体暗灰褐色,前翅具紫色光泽,距前翅基部 2/5

和 4/5 处,各有灰色横线 1条,并嵌有紫褐色边,在翅中央室上方有一白斑。后翅

灰褐色。

幼虫——体长 17-20mm。头及前胸背板褐色;体背暗红褐色至暗绿色,腹面

色稍浅。臀板深褐色。趾钩双序环。无臀栉。

22 (九)桃蛀螟

成虫——体长 10 mm,黄色,胸、腹和翅上散生许多黑斑点,斑点数量个体间

有差异,但腹部第一节和 3-6节背面各有 3个黑点,第 7 节 1 个,2 和 8 腹节无黑

点。

幼虫——体长 22 mm,体色多变;暗红、淡灰褐、浅灰蓝等色。中、后胸及腹

部 1-8 节各有褐色大小毛片8 个,排列成 2 横列;前列 6 个,后列 2 个。

(十)栗实象甲类

河北省危害栗实的象甲有 3 种,常混合发生:

(1) 蒙栎象

(2) 拟蒙栎象

(3) 二斑栗象

三种栗实象甲形态比较

1. 蒙栎象

雌虫体长 7-8.6mm,近尖卵形,体棕褐色,有光泽,密被浅黄或灰白色短棒状

鳞毛。

头半圆形,复眼黑色,喙细长,稍短于体长,基部 1/3 直,被有鳞毛,端部

2/3 略弯且光滑,触角膝状,着生在喙基 1/4 处,前胸背板呈梯形,背中央因鳞毛

端相向而生而形成白色纵纹;小盾片舌状。中央纵凹显黑褐色隆边,鳞毛特密。鞘

翅两肩角圆而凸出,翅面密被黄色鳞毛。每翅上有 10 条纵纹,翅的中部和近端部

间杂有深褐色鳞毛,而呈不规则的横陷纹。鞘缝后半部有一斜立鳞毛。只腿节端部

膨大呈锤状,中足两基节间有一大瘤突。

2. 拟蒙栎象

该种与蒙栎象体形、大小、色泽、斑纹极其相似,难以区分,只是外形比蒙栎

象较瘦长。只能从外生殖器上区别。

3. 二斑栗象

雌虫体长 7.5mm 左右,尖卵形,全体黑棕色,密被短黄褐色鳞毛。翅中部有 2

块黑色或黑褐色大斑, 其后方有一条乳白色宽横带。 足的腿节末端 1/2 膨大呈锤状,

其下缘有一宽齿。雄虫体较小。

四、作业

简述几种天牛和蚧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Copyright © 河北农业大学林果生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Phone:0312-7528725 Email:lxyb@heb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