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昆虫的采集
一、目的要求:
要求同学能学会采集昆虫标本的一般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80%敌敌畏乳油、毒瓶、采集袋、捕虫网,大小指形管、标签、小刀、小铲、
镊子、扩大镜。
三、方法
初学采集昆虫时,往往无从下手,跑了一天也采集不到多少种昆虫,或只能采
到易采的,不易采的会漏掉,要学会运用一般的采集方法。
(一)观察法:采集昆虫时,首先要找到昆虫的生活场所,因此,要随时用耳听、
目看。如蝉、蝈蝈凭发出的声音找到它。有的有踪迹,凡经常有咀嚼式口器昆虫为
害的植物叶片上常有被啃食过食迹,地上留有吃过食物后排泄的粪便。蛀干害虫,
可见有排粪孔,排出粪便及食物碎屑。
(二)搜索法:依据观察法,已经看到昆虫存在的迹象,但有时采不到,或是因
虫体较小不易找到, 这时, 便可用搜索的方法。 在发现虫子存在迹象附近的植物上、
砖石下、泥土中、腐烂植物下、树皮上、树洞中、动物的尸体下、粪便下,以及昆
虫可能栖息的地方,可以搜索到很多类的昆虫,如泥土中可采到蛴螬,树干内有天
牛幼虫。
(三)击落法:震击是很好的采集方法,是根据许多昆虫有假死性的特点,猛然
震击寄主植物,使其自行落下采到它们。有些昆虫虽无假死性,但趁早上或晚上温
度较低,昆虫不甚活动,或当昆虫专心取食时,趁其不备,猛然震动寄主植物,也
会被击落下来,有的经震击会暴露目标。
(四)引诱法:如灯光诱虫、马粪诱是常用方法之一。
(五)网捕法:是采集时最普通而常用的方法。捕捉飞翔中或停止的昆虫,下网
的迅速程度,要视所捕昆虫的动态而定,然后用网迎头一兜,急将网口转折过来,
使网底叠到网口上方,入网昆虫便不会跑掉。昆虫既经采入网中,便可用一只手握
住网底上方。另一只手揭开毒瓶盖,将毒瓶送入网底,使所采到的昆虫进入瓶中,
随即将毒瓶口紧贴网袋取出,盖上瓶盖,毒死后装入三角包中,写好标签。
(六)采集时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一般白天活动的昆
虫,多自上午 10 时至下午 3 时活动最盛,有些喜夜间活动的昆虫,就必须在太阳
下山后或太阳初升前才能采到,因此有些昆虫只有在它活动的时间才容易被发现。
在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大,在阴冷有风的天气,昆虫大多蛰伏不动,便不易采
到它们。
(七)采集昆虫的注意事项:首先采集时不要只采成虫,如果遇到昆虫的卵、幼
虫、蛹,必须全部采集。一般采集时常把个体较小、形态丑陋、不易采到的单个标
本,或在野外粗放观察似乎是同一类的,或目前并不严重危害的昆虫忽略掉,这是
采集昆虫时应特别小心的,这些昆虫不但在分类上很有价值,并且有时其中一些种
类的昆虫可能转变为严重危害的甚至成灾的类群。
扩大采集调查昆虫的深度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采集调查人员,既要从数量上着
4 眼,又要在质量上下功夫。采集到昆虫后,最好能当时就进行仔细观察,并对其生
活习性、寄主、环境场所进行记载和分析,这样不但能积累丰富的采集经验,并且
能增加鉴别昆虫种类的能力。
外出采集,应随身携带记录本,凡能观察到的事项,都要按照要求记录下来,
采集地点、时间、日期、采集人、寄主。
昆虫身体上的附肢、足、翅和触角等极易损坏,应格外加以保护,不要破坏了
这些鉴别种类时必须的特征。
思考题:常用采集昆虫标本的方法有哪几种?
实验二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目的与内容
1、识别并掌握昆虫体躯的基本结构
2、识别并掌握昆虫的口器、足、触角、翅的构造和类型。
二、材料和用具
蝗虫、蝼蛄、蝽象、叩头虫、步行虫、金龟子、水龟虫、螳螂、家蝇、龙虱、
毒蛾、蝶类、雄芫菁、瓢虫、蝉等成虫标本(干制或液浸)
虹吸式口器和各类足、触角和翅的连锁器等玻片标本及有关挂图。
双目立体显微镜、手持扩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培养皿。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1、昆虫体躯的基本结构
取一头蝗虫,详细观察其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明显的体段。头部分节现
象已消失,其上具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个单眼和取食用的口器。胸部分三节,
即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节具有一对足,中、后胸各具一对翅。腹部 10 节,胸末
有外生殖器和尾须;腹部 1-8 节各具有一对气门。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
2、口器的构造及类型
(1) 咀嚼式口器:将上面观察的蝗虫头部取下,观察咀嚼式口器,认清上唇、
上颚、下唇、舌。
A)然后用小镊子轻轻掀起上唇,并沿着唇基取下。
B)取下上唇之后,即露出上颚,先后取下,仔细观察其切区和磨区。
C)小心取下下唇,仔细观察下唇由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和下唇须五
部分,观察下唇须分布情况。
D)取下唇之后,就露出下颚,小心取下并观察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
和下颚须由几节组成。
E)取下上、下唇和上、下颚之后,中央留下的一个囊状物,即舌。
(2) 刺吸式口器:取蝽象一头,观察口器的形状和着生方式。先找出分节的
喙(下唇),再观察位于喙基部的上唇退化为三角形的小片。上、下颚退化成 2 对
口针,置于喙的凹槽内( 可以用挑针将口针挑成 4根)。
(3) 虹吸式口器:取一天蛾标本,观察其口器为一根长而卷曲的虹吸管——
喙,由两个下颚的外叶延长而成的,下唇须发达3 节。
5 3、触角的构造及其类型
触角由许多环节组成,基部一节为柄节,通常短粗,第 2 节为梗节,其余统称
为鞭节。
鞭节的形态变化形成各种类型的触角:仔细观察丝状(蝗虫)、羽毛状(蛾类)、
栉齿状(雄芫菁)、锯齿状(叩头虫)、球杆状(蝶类)、锤状(瓢虫)、鳃片状(金
龟子)、膝状(蜜蜂)、刚毛状(蝉)、具芒状(蝇类)、念珠状(白蚁)、环毛状(雄
蚊)等触角的形状。(有的可看玻片标本)
4、足的构造及类型
(1)胸足的基本构造——取蝗虫的足观察:基部的一节称为基节,短粗。基
节之后为转节,最小的一节。第三节为腿节,长而大。第四节为胫节,细而长,末
端有距,跗节为足的最后一节(由 2-5 小节组成),其末端具有一对爪,爪间有中
垫,跗节下方具跗垫。
由于昆虫的生活方式不同, 足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常见的有: 步行足 (步行甲)、
开掘足(蝼蛄)、跳跃足(蝗虫)、捕捉足(螳螂)、携粉足(蜜蜂)、抱握足(龙虱
的前足)、游泳足(水龟虫的后足)。
5、昆虫的翅
(1)翅的构造——取天蛾翅仔细观察其构造。
仔细观察菜粉蝶的翅脉
(2)翅的连锁器——取天蛾的后翅,观察翅缰。
翅抱——取蝶类或枯叶蛾的后翅,肩角突出,称翅抱。
翅钩——蜜蜂的后翅,观察前缘有一排小钩,钩在前翅后缘的折皱中。
(3)翅的类型
取蝗虫(复翅)、蛾、蝶类(鳞翅)、缨翅目(缨翅)、蜂类(膜翅)、蝽象(半
鞘目)、金龟子(鞘翅)、蝇类(平衡棒),分别观察翅的变化及类型。
四、作业:
绘蝗虫体躯侧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及附器名称。
实验三 昆虫的内部器官及生物学
一、目的与内容
1、了解昆虫的主要内部器官的位置及其构造。
2、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特点(主要是观察变态)和各类幼虫及蛹的特点。
二、材料及用具
枣尺蠖、蝗虫的生活史标本,松毛虫、蝇类、天牛幼虫和蛹;瓢虫幼虫、蛴螬、
叶蜂、地老虎、天蛾幼虫及挂图。
家蚕幼虫及蝗虫。
解剖镜、解剖针、小剪子、蜡盘等。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昆虫的内部器官
取家蚕幼虫,先观察它的表面,在背中线的位置,看到一条颜色较深的管——
6 即背血管。然后自后向前沿背中线剪开体壁。将体壁向两边翻开,用大头针沿体壁
的边缘固定于蜡盘中。
虫体中央有一条粗大的管子——即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
前肠——包括口腔、咽喉、食道,位于头部至第一胸节。
中肠——为一条前后相似的管子, 位于胸部第二节至腹部第六节, 粗大圆筒形,
表面多横皱。前端向外突出形成胃盲囊。
后肠——位于腹部第六节以后至肛门。分别为大肠(亦称回肠)、小肠(亦称
结肠)和直肠。
马氏管——中、后肠的分界处着生着许多细长如丝的管子,即马氏管,为昆虫
的排泄器官。
气管——在消化道和肌肉间的黑褐色细管,以气门开口于体两侧。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11 个神经节:胸部 3 个,
腹部 8 个)
轻轻除去消化系统及丝腺、脂肪等组织,就看见腹板中央有一条很细的白色神
经链索——中枢神经系统。从头部的脑到腹部。
然后解剖蝗虫成虫,分别从背部和腹部解剖。
(二)生物学特性
(1)不完全变态——取蝗虫生活史标本,其个体发育过程分三个虫态,即卵
——若虫——成虫。
(2)完全变态——取枣尺蠖生活史标本,其个体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
——蛹——成虫四个虫态。这里幼虫和成虫的形态有较大区别。
(3)幼虫和类型
A 多足型:除 3 对胸足外,还有 2-8 对腹足(如蝶、蛾幼虫、蜂类幼虫)。
B 寡足型:仅具 3对胸足,无腹足(如金龟子幼虫、叶甲幼虫)。
C 无足型:既无胸足亦无腹足(如天牛、蝇类幼虫)。
D 原足型:头部附肢和胸足只是小突起(如内寄生的蜂类早期的幼虫)。
E 若虫型: 幼虫除性器官和翅尚未成熟外, 其余器官和成虫十分相似 (如蝗虫)。
(4)蛹的类型:分离蛹、被蛹、围蛹。取松毛虫、天牛、蝇类的蛹,观察各
属何种类型。
(5)雌雄异型:取枣尺蠖雌、雄成虫。观察雌雄异型性。雌的无翅,雄的具
翅。
四、作业
绘蝗虫消化系统图,并注明各部分。
实验四 昆虫分类(一)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识别并掌握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及主要科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仪器
1、材料:金龟子、象甲、步行虫、虎甲、叩头虫、天牛、叶甲、小蠹虫、瓢
7 虫、芫菁、蝗虫、蝼蛄(或蟋蟀)、蝽象、蝉、叶蝉等成虫、幼虫(或若虫)、蛹的
干制或液浸的标本及有关挂图。
2、仪器:手持放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双目立体显微镜。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鞘翅目及其主要科的外部形态特征:
1、观察鞘翅目的特征:取所给的实验材料,观察鞘翅目的特征,是否是:
(1)体壁坚硬,特别是前翅角质化,后翅膜质。
(2)头部发达,如象甲的头部延长成喙,口器位于喙的前端。
(3)复眼显著,一般无单眼。
(4)跗节 4或 5 节,少数 3 节。
(5)触角形状不一。
(6)咀嚼式口器。
(7)幼虫多为寡足型,少数无足型。离蛹。
2、取步行虫或金龟子成虫,分别观察第一腹节腹板被后足基节窝分割的情况,
来区分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
3、观察科特征:
(1)虎甲科:头下口式,比前胸略宽。眼大而突出。触角着生在上颚基部的
上方,其间距窄于上唇的宽度。
(2)步甲科:头上口式,比前胸窄。触角着生上颚基部和复眼之间,触角间
距大于上唇的宽度。
(3)金龟子科:触角为鳃叶状,为本科所特有。幼呈“C”字型弯曲,3 对胸
足,腹末肥大。
(4)叶甲科:触角丝状,基部无突起,复眼圆形,跗节隐 5 节。
(5)天牛科:触角丝状特长,着生在额的突起上。复眼多成肾形,围在触角
基部。跗节为隐 5 节(假 4 节)。
幼虫体粗壮,头小胸大,胸足极小或退化,似吉丁虫,但腹部前 6节或 7 节背、
腹面皆有骨化区或突起(称步泡突)。
(6)瓢虫科:体多呈半球形,头小,触角锤状,跗节假 3 节。
(7)吉丁虫科:成虫具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观察前胸腹面是否有楔形突
向后嵌入中胸的凹槽内,与中胸密接。
(8)叩头虫科:观察叩头虫前胸背板是否有突出的后侧角,前腹胸腹板是否
有一向后延伸的刺状突。插入中胸腹面的凹槽内。
(9)象甲科:头部延长成象鼻状,口器位于前端,触角为棒状或锤状呈膝状
弯曲。锤状部圆形。
(10)小蠹科:体小,圆柱形,头的后部为前胸背板覆盖,头管短而阔。胫节
侧扁,外侧具齿列或其端齿延长成一弯突。触角短,呈锤状,锤状部扁平。
(二)直翅目形态特征
直翅目:取蝗虫、蝼蛄、蟋蟀观察;头式、口器及触角类型、单眼个数及着生
位置,前胸背板的形状、前翅的质地和形状,产卵器、发音器、听器的形状和着生
8 位置。
(三)半翅目、同翅目:
1.取蝉和蝽象观察:
(1)体型及头式;
(2)翅的质地及休止状;
(3)口器的类型及着生位置;
(4)前胸背板的形状,小盾片发达程度;
(5)触角的类型。
2.蚜虫科:
(1)体小柔软,具翅及无翅个体。前翅具一条纵脉和粗大的翅痣。
(2)腹部6或7节,背面有一对腹管,腹末具有尾片。
(3)触角一般六节,末节中部突然变细,明显分成基部和鞭部。在末节基部
和末前节顶端各有1个圆形的原生感觉孔,是蚜科的共同特征。
3.蚧总科:
(1)雌、雄异型,雄虫具翅1对,翅脉成叉状,触角念珠状。腹末具1对性
刺,其两侧各有1根蜡丝。
(2)雄虫无翅、无触角,眼、足多消失,腹面具发达的口针,喙1节特长,
体分节不明显,体裸或被有蜡质介壳。
四、作业
编一鞘翅目的瓢虫、叶甲、象甲、步甲、天牛、金龟子、叩头虫、吉丁虫分科
检索表。
实验五 昆虫分类(二)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识别并掌握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蜱螨目及其主要科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仪器
1.材料:花椒黄凤蝶、粉蝶、蛱蝶、天蛾、木蠹蛾、蓑蛾、枯叶蛾、刺蛾、透
翅蛾、夜蛾、舟蛾、毒蛾、尺蛾、螟蛾、卷蛾、桃小食心虫、核桃举肢蛾、梨星毛
虫等成虫、幼虫标本及翅脉玻片标本和有关挂图。
胡蜂、叶蜂、姬蜂、茧蜂、小蜂、蝇类、草蛉、蚜虫、蚧壳虫、木虱、红蜘蛛
(活)等干制或液浸标本、玻片标本。
2.仪器:双目立体显微镜、扩大镜、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鳞翅目及其主要科特征的识别
1.通过所给的标本,观察鳞翅目的特征。
一般具翅 2对,体和膜质的翅上均被鳞片和毛,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
虹吸式口器,下唇须发达,3节。
前、后翅一般有中室。
2.鳞翅目幼虫特征
(1)头部有倒“Y”形的蜕裂线。取天蛾幼虫观察。
9 头的前面倒“Y”形的构造,中干称颅中沟、两臂称蜕裂线。
(2)复足 5对,具趾钩。
3.主要科的识别
(1)凤蝶科—后翅外缘呈波状或具有一尾突。中脉Ms 伸入其中,前翅有 2-3
条臂脉。
幼虫前胸具臭丫腺,趾钩中带3 序(多)。
(2)粉蝶科――多为白色或黑色,有黄色斑纹。前翅三角形,有臀脉 1 条;
后翅卵圆形,有臀脉2 条。
幼虫圆柱形,绿或黄色,密被许多次生刚毛,每个体节有 4-6个小环节。趾钩
中带,2 序或 3 序。
(3)蛱蝶科――前足退化。前翅径脉 5 支,前、后翅中室开放,或仅有一细
弱横脉封闭。触角锤状。
幼虫体上具枝刺。趾钩中带 2序或 3 序(少)。
(4)天蛾科――体呈梭形,触角中部粗,末端渐细,弯曲小钩。 前翅狭长,
外缘倾斜;后翅较小, 前支 R1—R5 共柄,后翅 Sc+R1 和 Rs 脉在近中室中部有一
横脉。
幼虫粗壮少毛,第 8腹节背面有一臀角,每一腹节有6-8 个小环节。
(5)木蠹蛾――体多为灰褐色,翅上有黑纹。触角栉齿状或丝状,前后翅 M
脉主干与分叉在中室内没有消失。前翅径脉处有副室。
幼虫粗壮,黄色或白色。趾钩环式 2 或3 序。
(6)蓑蛾科――雄的具翅,翅面少鳞粉,无斑纹, 前翅 3 条臀脉在端部合并
成一条,后翅 Sc+R1 与 Rs 分离。 前、后翅中脉主干在中室可见,并分叉。雌虫幼
虫形。
幼虫气门横椭圆形,趾钩单序缺环。
(7)枯叶蛾类――体粗壮,被厚鳞片。口器退化,后翅肩区扩大成翅抱型,
前缘基部有小室和短脉。前翅 Rs与 M1 共柄。
幼虫体粗壮多毛,前胸上方有 1 或2 对突起。趾钩 2 序中带。
(8)刺蛾科――体粗壮,鳞片松厚,前、后翅中室有中脉主干存在。后翅臀
脉 3 条,Sc+R1 脉与 Rs 脉在基部并接。
幼虫蛞蝓型,头晓内缩,胸足小或退化,体上具有毒枝刺。具扇形鳞片。触角棍棒
状,顶端具毛从或小刺。
幼虫腹足趾钩单序二横带。
(10)夜蛾科――体多为暗黑色,口器发达,前翅狭长,色深多斑纹或横带,
后翅宽,色浅。前翅 M2 与 M3 从中室后角附近伸出,后翅 Sc+R1 与 Rs 平行或合并
于中室以外分开。
幼虫通常光滑少毛。色深,趾钩单序中带,如呈缺环,缺口很大。
(11)舟蛾科――形似夜蛾,但口器退化。前翅 M2 位于 M1 和 M3 中间,后翅
Sc+R1 和 Rs 平行或合并于中室以外分开。
幼虫臀足退化或变成细长的突起,趾钩单序中带。
10 (12)毒蛾科――似夜蛾,但口器退化。 雌虫有的无翅,前翅 M2 近 M3,但
后翅 Sc+R1 与 Rs 仅在中室中部或中部以外平行或合并。
(13)尺蛾科――体小,翅大而薄,休止时,四翅平铺,前后翅常有波纹相连,
有的雌虫无翅或退化。前翅 M2 位于 M1 和 M3 中间,后翅 Sc+R1 与 Rs 中中室基部
并接,形成三角形小室。
幼虫仅第 6 和第8 腹节上各有一对腹足,行走时弓背。
(14)螟蛾科――体细长脆弱,足细长。复眼大,下唇须发达,向前伸或向上
弯,似鸟喙。后翅 Sc+R1 与 Rs 在中室平行或相并接。
幼虫仅具原生刚毛,前胸侧毛组 2根。腹足趾钩双序或缺环。
(15)卷蛾科――体小,前翅长方形,前缘弯曲,外缘较直,而顶角突出,休
止时两翅合并呈古钟形。
幼虫前胸侧毛组(L)3 根,肛门上方有臀栉。
(16)果蛀蛾科――相似卷蛾。前胸 Cu2 从中室下缘端部分出;后翅无 M2,
有时 M3 也消失。Cu基部有疏状长毛。幼虫趾钩单序缺环,无吞栉。
(17)举肢蛾科――小型蛾子,后足胫节和跗节有环状刺毛,休止时后足高高
举起或竖立于体背两侧。幼虫腹足趾钩单序或双序全环。
(二)双翅目的特征:取蚊、蝇、虻等观察。
(1)成虫具一对膜质的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2)触角丝状或具芒状。
(3)口器刺吸式、舐吸式、刮吸式。
(4)幼虫无足、蛆式。
(三)取草蛉观察脉翅目的特征:
(1)触角短,丝状、念珠状或棒状。
(2)咀嚼式口器,下口式。
(3)两对膜质翅,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有网状脉。
(4)翅脉变化大,翅痣明显,纵脉多在翅缘上分叉。
(四)取胡蜂、叶蜂观察膜翅目特征:
(1)具膜质翅两对,前大后小,前翅具明显翅痣,翅脉多特化。
(2)有并胸腹节。
(3)咀嚼式口器,但蜜蜂为嚼吸式口器。
(4)触角为线状、锤状或呈膝状弯曲。
(5)雌虫产卵器多数为针状,具有刺蛰能力。
膜翅目分两个亚目: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取叶蜂和胡蜂分别观察两个亚目的
特征。
(五)蜱螨目:取红蜘蛛活虫标本观察蜱螨目的特征。
(1)体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一短柄相连。
(2)无触角、刺吸式口器,具 2 对口器附肢和4 对足。
四、作业:将鳞翅目夜蛾科、毒蛾科、灯蛾科、天蛾科、枯叶蛾科、尺蛾科编一份
科检索表。
11 实验六 苗圃害虫
一、目的
识别并掌握几种金龟子成虫及其幼虫,蝼蛄(2 种);地老虎(3 种)成虫、幼
虫;金针虫(2种);大灰象甲及蒙古象甲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铜绿、苹毛、黑绒、华北大黑鳃、小青花、白星金龟子成虫及
其幼虫标本(干制及液浸标本);华北蝼蛄、东方蝼蛄(液浸标本);细胸金针虫和
沟金针虫成虫和幼虫标本(干制或液浸);大、小、黄地老虎成虫及幼虫标本;大
灰象甲和蒙古象甲成虫标本。各种挂图。
2.仪器:手持扩大镜、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一)几种金龟子成虫及其幼虫的识别
1.铜绿金龟子――体铜绿色,有光泽。唇基褐绿色,前胸背板侧缘黄色。鞘
翅具不明显隆起纹。前足胫节外侧具2齿。
其幼虫肛门成一字形横列,其前方散生许多刚毛,中央有2行纵列刺状刚毛,
两列刚毛刺尖大部彼此相遇或交叉。
2.华北大黑鳃金龟――体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宽为长的2倍。
每一鞘翅上有3条纵隆起纹,前足胫节外侧有3个齿。
其幼虫肛孔呈3射裂缝状,前方着生一群扁而尖的钩状刚毛,向前延伸到肛腹
片后部1/3处。
3.黑绒金龟子――卵圆形,腹末不外露,黑色或黑褐色,密被绒状短毛。前
足胫节外侧具2齿。
其幼虫肛腹区密布刺状稍弯的刚毛,刚毛群分布呈双峰状,峰尖向体前方,终
止于肛腹区中间。肛腹区后缘有14-26锥状直刺,列成横弧状。
4.苹毛金龟子――头、胸、背铜色。鞘翅茶褐色,鞘翅半透明,可透视出后
翅折叠的“V”字形纹。腹部两侧具黄白色毛。
其幼虫肛腹片后端钩状刚毛群中间,由短锥状和长针状尖刺列所组成。
5.白星金龟子――椭圆形扁平,全体黑铜色而带绿色和紫色闪光。头方形前
缘微凹,稍向上翘。前胸背板略呈三角形或梯形。前胸背板及鞘翅、腹部两侧和末
端均散生不规则的白斑。
6.小青花金龟子――头黑色,前胸背板和鞘翅为暗绿色、黑褐、墨绿、紫铜、
草青色,并密生黄色绒毛,无光泽。鞘翅上具有黄白色斑,但斑纹和颜色,不同个
体有变异。腹部两侧各有6个黄白色斑纹,腹末又4个黄白色斑纹。
其幼虫肛腹片长具2行纵向排列的刺毛16-24根,两根平行对称,前后稍
接近,中短稍远,呈长椭圆形。
(二)识别两种蝼蛄:
华北蝼蛄――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1个。
非洲蝼蛄――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3-4。
(三)识别三种地老虎。
12 三种地老虎形态比较
虫种
虫期特征 大地老虎 小地老虎 黄地老虎
体长 20-30mm 10-22mm 15-18mm
体色 灰黑色 灰褐色 黄褐色
前翅 肾形纹外侧有一个不
定形黑斑 肾形纹外侧有一个尖
端向外楔状黑斑,亚
外缘线上有两个间断
向内的黑纹 肾形纹外侧无任何斑
纹
成
虫
雄触角 分枝近达末端 分枝仅达全长的
1/2 分枝达全长的
2/3
体长 40-60mm 37-50mm 35-45mm
体色 黄褐色 黑褐色 灰褐色
表皮 多皱纹,颗粒不明显 密生明显大小颗粒 多皱纹,颗粒不明显
腹背每节四
大毛片大小 大小近似相等 前一对名明显小于后
一对 前边一对稍小,后一对
稍大
幼
虫
臀板 几乎全都为深褐色 黄褐色有深褐色纹带
2条 为两大块黄褐色斑
(四)识别两种金针虫幼虫
沟金针虫幼虫――体黄褐色,较宽而扁,尾节末端分2叉,各叉内有一齿。
细胸金针虫幼虫――体细长,圆筒形,浅黄褐色,尾节圆锥形,近基部两侧各
有一褐色圆斑,并有四条褐色纵纹。
(五)识别两种象甲成虫
1.大灰象甲――成虫体黑色,密被灰白、灰黄或黄褐色鳞毛,鞘翅上各有一
近环形的褐色斑纹和10条点刻,无后翅。
2.蒙古象甲――体黑灰色,密被黄褐色茸毛,鞘翅上杂有褐色毛块,形成不
规则斑纹,并具10条点刻。
四、作业:
绘铜绿、 黑绒、华北大黑金龟前足图。
实验七 叶部害虫(一)
一、实验目的
识别一些主要叶部害虫。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
13 美国白蛾、蓝目天蛾、葡萄天蛾、桃天蛾、樗蚕、杨扇舟蛾、苹掌舟蛾、杨毒
蛾、柳毒蛾、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绿刺蛾、黄刺蛾、扁刺蛾、山楂
粉蝶、花椒黄凤蝶、褐卷叶蛾、顶梢卷叶蛾、黄斑卷叶蛾、梨星毛虫等成虫和幼虫
(干制或液浸标本)及各类挂图。
2、仪器—双目显微镜、手持扩大镜、镊子等。
三、试验步骤及内容
1、美国白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9-12 ㎜,纯白色,雄虫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虫后
翅在边缘处有小黑点,前翅 R2、R3、R4 与 R5 共柄,R2 字中室伸出游离。
幼虫—体黄绿或灰黑。体背有 1 条深色宽纵带,体侧和腹面灰黄,背部毛瘤黑
色,体侧毛瘤多橙黄,毛瘤上生白色长毛丛,混杂少量黑毛,腹足趾钩异形单序。
2.天蛾类(见表)
虫种 蓝目天蛾 葡萄天蛾 桃天蛾
成 虫
体长 25 ㎜。前翅
中室末端有小新
月形浅色纹, 中室
外侧有数条波状
纹,自翅顶以下,
外缘有三角形深
色部分。 后翅淡褐
色,中央紫红色,
有一深蓝色大圆
斑。 体长 45 ㎜。体背
中央自前胸至腹
端有一条灰白色
纵线, 前翅中横带
宽, 外横带呈波状
纹, 前缘近顶角处
有 1 暗色三角形
斑,后翅中部黑
褐, 翅中部和外部
各有 1 条暗褐色
横线。 体长 45 ㎜。 前翅
内外横线由三条
深色带组成,边
缘波状,近后角
处有一黑斑。后
翅粉红色,近后
角处有两个黑
斑。
幼 虫
体黄绿色, 有黄白
色细颗粒,第 8
腹节背面的尾角
尖细,上多小颗
粒。 体绿色, 第 8 腹节
背面具 1 锥状尾
角,体背两侧(亚
背线处) 有 1 条纵
线。中胸至第 7
腹节两侧各有 1
条黄白色线。 体黄绿色,体表
有黄白色颗粒。
胸部有颗粒组成
的侧线。腹部有
斜条纹, 尾角长。
3.樗蚕形态特征
成虫—体青褐色,前翅褐色,顶角圆而突出,粉紫色,有 1 个黑色眼状班,前
后翅中央各有 1 个新月形斑,斑外侧有1 条纵贯全翅的宽带。
幼虫—体青绿色,被有白粉,各节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部位各有1 排
枝刺,体上有黑色斑。
4.杨毒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4-23㎜,体被白色绒毛,具光泽,触角主干黑色,有白色或灰白
14 色纹,足黑色,胫节、跗节有白色环。
幼虫—黑褐色,腹部 1、2、6、7 节背面有黑色横带,每体节有黑色或棕色毛
瘤 8 个,排成一横列。
5.柳毒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1-20 ㎜,体翅均白色, 触角主干白色,前翅前缘或基部微带黄色。
足胫节和跗节有黑白相间的环纹。
幼虫---体背有黄白色宽纵带,两侧各具1 条黑色纵纹,毛瘤橙黄色或棕黄色。
6.松毛虫类形态特征
虫种 落叶松毛虫 赤松毛虫 油松毛虫
成 虫 前翅宽大, 外缘较
直, 有 3条明显横
斑纹。 亚外缘线有
8个黑斑, 排成 “3”
字形, 沿雌虫最后
2 斑中心引一直
线,与外缘近平
行。 中室白斑大而
明显。 前翅较狭长, 外缘
倾斜, 中横线和外
横线为白色, 中间
成一深色宽带。 沿
亚外缘线最后两
斑连一直线与外
缘相交, 黑色斑呈
三角形。 中室白斑
小、清晰。 前翅花纹清晰, 中
横线内侧和齿状
外横线外侧有 1
淡线纹,似双重
线;中室小而明
显。翅反面有 1
条深色弧形带, 后
翅更为明显。
幼 虫 体黑褐,被长毛
束,褐斑清楚,第
8腹节背面有1对
暗蓝色毛束, 胸部
有 2 条蓝黑色毒
毛横带, 毛片束仅
第 2、 3、 9 节明显。 体上有长毛, 无明
显花斑, 中后胸毒
毛横带明显, 毛片
束以第 8 节最为
明显。 体侧有长毛, 花斑
明显。 胸背毒毛带
明显。
7.杨扇舟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20㎜,体翅灰褐色,翅面有 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顶角处有一
扇形斑,外横线外侧有 2-3个黄褐色带有锈红色斑,扇形斑下有1 个较大的黑斑。
幼虫—头黑褐色, 体被白色细毛, 腹部侧面有灰褐宽带, 每节环生 8个橙红色毛瘤,
上有长毛,两侧各有 1 个大的黑瘤,上束生白色细毛,腹部第1 和第 8节背面中央
有较大的红黑色瘤。
8、苹掌舟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 25 ㎜,黄白色,腹部前 5 节为黄褐色,前翅银白色稍黄。近翅
基中央有一铅色圆斑,斑外侧有赤褐色线及黑色新月斑,翅面中央具 4 条不清晰的
黄褐色波状横纹。近外缘具铜色圆斑一列,斑内侧有赤褐色线及黑色新月斑,外侧
具白线及较小的黑斑。后翅淡黄色,外缘杂有黑褐色斑。
幼虫——头黑色有光泽,胴部背面紫褐色,腹部紫红色,体侧有稍带黄色的纵
线条,体上生有黄白色长毛 。
15 9.山楂粉蝶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头、胸部各足腿节被黄白色鳞毛。触角黑色,端部淡黄白色。
翅白色,雌虫略带灰白色,翅脉黑色。前翅外缘除臀脉外,各脉末端均有一个三角
形黑斑。
幼虫——全体疏生黄白色长毛,毛间杂黄黑色毛,并有许多小黑点。胴部背面
具 3 条黑色纵带,其间杂有 2条黄色纵带,体侧灰色,腹面紫灰色。
10.刺蛾类(见表)
虫种 黄刺蛾 扁刺蛾 褐边绿刺蛾
成 虫
体长
体色
前翅 13-17 ㎜
橙黄色,前翅内
半部黄色,外半
部褐色,从顶角
向后缘有两条斜
线,里边一条为
黄褐色分界线。
后翅灰黄色。 10-18 ㎜
全体灰褐色,前翅
前缘近顶角处有
一斜向后缘的褐
色斜线,内侧具一
褐色圆点。 15-16 ㎜
胸部绿色,前翅
大部分绿色,基
部褐色,近外缘
黄色,布满褐色
雾点,后翅与腹
部淡黄色。
幼 虫
体形
体色 体略呈长方形,
黄绿色,背面具
亚铃形紫褐色大
斑, 其外缘蓝色。 扁椭圆形,背部隆
起,形似龟背。体
淡绿色,背中线淡
白色,体边缘每侧
有 10 个生刺毛的
肉质瘤状突起。 体绿色,腹末有
4 簇近球形黑色
毛丛,背中线为
蓝色。
11. 花椒黄凤蝶形态特征
成虫——春型较小,夏型个体大而色深。体淡黄色,具黑色花纹。体背和两侧
各有纵黑纹,以背线一条较宽,并从头顶伸达腹部末端。前翅黄绿色或黄色,外缘
具黑色宽带,带中央有不明显的紫斑。中室有 4 条黑色纵纹,其外侧具 2-4 条黑色
横带,后翅有与前翅相似的斑纹,臀角有 1 橘红色圆斑,其中央有一小黑点。
幼虫——幼虫体黑褐色,有白色斜带纹,似鸟粪,体上肉刺突起较多。成长幼
虫黄绿色,后胸背面两侧具蛇眼斑。后胸和第一腹节间有蓝黑色带状斑,腹部第 4
和第 5 节两侧各有一条蓝黑色斜纹分别延伸至第5、6节背面相交。臭丫腺橙黄色。
12 梨星毛虫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黑色,翅半透明、翅脉明显,翅缘为深黑色。
幼虫——体黄白色,近纺锤形。背线黑褐色,两侧各有 10 个斑点,各节背面
有横列毛丛6 簇。幼龄幼虫是淡紫褐色。
13.卷蛾类(见表)
16 项目 褐卷叶蛾 黄斑卷叶蛾 顶梢卷叶蛾
体长(㎜) 8-11 7-9 6-8
成虫 前翅特征 褐色,基斑、
中带、 端纹浅
褐色, 中带下
半部增宽。 冬型暗褐色, 散
生黑色鳞片; 夏
型金黄色, 散省
白蛾色鳞片 前翅暗灰色,
具黑褐色斑
纹,后缘近臀
角有三角形暗
褐色斑,前缘
至臀 角 间有
6-8 条黑褐色
平行短纹
卵 大小及特征 长径 0.9 ㎜,
短径为 0.7
㎜, 淡黄绿色
与鳞状卵块 扁平椭圆形, 夏
型卵黄绿色, 冬
型淡黄色, 近孵
化时红色 长径 07 ㎜,短
径为 0.5 ㎜, 扁
平椭圆形,乳
白色,卵壳上
有多角形横
纹。
体长(㎜) 18-22 约 22 8-11
体色 头及前胸背
板为淡绿色,
体深绿色, 头
近方形。长
9-11 ㎜,头、
胸背深褐色,
腹面稍绿色 头黄褐色, 体黄
绿色,较粗,小
幼虫淡黄色,
头、前胸背板、
胸足为黑褐色
体长 9-11 ㎜,
深褐色, 头顶有
1 角状突起向
背面弯曲。 体短粗,污白
色,头、前胸
背板及胸足暗
棕色至黑色。
幼虫
臀栉数 4-5 根 5 根
四﹑作业
编一美国白蛾、杨扇舟蛾、苹掌舟蛾、杨毒蛾、柳毒蛾、黄刺蛾、山楂粉蝶、
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成虫分类检索表。
实验八 叶部害虫(二)
一、 实验目的
识别几种重要叶部害虫。
二、 实验材料与仪器
1.材料—舞毒蛾、黄连木尺蠖、枣尺蠖、枣粘虫、春尺蛾、榆毛胸萤叶甲、
榆黄毛萤叶甲、白杨叶甲、葡萄叶甲、叶螨类(山楂叶螨、果苔螨、苹果全爪螨)。
梨网蝽等成虫和幼虫(若虫)、液浸或干制标本及有关挂图。
17 2.仪器—双目立体显微镜,手持扩大镜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1.舞毒蛾
成虫--雌、雄异型。雌的色淡,雄的色深,前翅花纹变异大,但在典型情况下,
具 4 条锯齿状黑色条纹,中室有一黑点,其端部横脉处有“ 〈”形黑纹。前、后翅
缘毛均黑、白相间。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 60mm,头部淡黄色,正面具“八“字形黑纹,体色多
变,背线黄褐色,胴部毛瘤 12 对,前 5 对蓝色,后 7 对橙红色,毛瘤上有棕色短
毛。
2.黄连木尺蠖
成虫--体长 18-22mm,体、翅白色,胸部具黄棕色鳞毛,在其中央有一浅灰色
斑,前后翅外缘散布不规则的浅灰色斑纹,其中央个有一明显的浅灰色斑点,近外
缘还有一断续状黄棕色斑纹,前翅基部有一近圆形黄棕色斑纹。
幼虫--体色随寄主而变,并散生灰白色小斑点,颅顶两侧呈圆锥状突起,中央
凹陷。额面具深褐色“八”形凹纹。
3.枣尺蠖
成虫--雌、雄异型。雌的无翅,雄的具翅。全体淡灰褐色。前翅赤褐色,内、
外横线黑色,两者之间色淡,中横线不明显。后翅灰色,有明显黑色波状横纹一条,
其内侧具一黑点。
幼虫--初孵幼虫体黑色,2-5龄有深青灰色渐变浅青灰色或具紫色纵条纹。
4.春尺蠖
成虫--性二型。雌虫无翅。体长 7-19 ㎜,腹背有成排黑刺,臀板有突起的黑
刺列。雄虫体长 10-15 ㎜,前翅灰至褐色,有 3 条波状横纹,中间的 1条较不明显。
幼虫--体长 22-40mm,灰褐色,腹部第2 节两侧各有1 瘤状突起,腹线白色,
气门线一般为浅黄色。
5.天幕毛虫
成虫--雌、雄异型。雄虫体黄褐色,前翅中央有两条平行的褐色横线,两线之
间色稍深。触角为双栉齿状。
雌虫大,体色较深,褐色,前翅中央有一条红褐色宽带,其带两侧色较淡,触
角锯齿状。
幼虫—头部灰蓝色,胴部有 12条橙、蓝、白和黑色相间的纵纹。
6.梨网蝽
成虫--体长 3-5mm,扁平,暗褐色,前胸背板有纵隆起向后延伸,盖于小盾片
上,其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片状,前胸背板与翅半透明,具褐色网状细纹。腹部金黄
色,上有黑褐色斑纹。足黄褐色。
若虫—腹部两侧及后缘,体背及头、胸部均有黄褐色刺状突起,头部 5 根,胸
两侧各 1 根。
7.苹果黄蚜和苹果瘤蚜
18 虫种 苹果黄蚜 苹果瘤蚜
无翅 头、复眼黑色,口器黑
色,触角比体长,基部
淡黄色,腹部圆柱形,
为片脂状。 头淡黑色,复眼暗红
色,口器末端黑色,
触角比体短,除第 3、
4 节淡绿色外, 均为黑
色。腹管长圆筒形。
胎生雌蚜
有翅 复眼暗红色,触角较体
短,触角 6 节,第三节
有圆形感觉孔 6-10 个,
第四节 2-4个。 复眼黑色,触角、口
器均黑色,触角第三
节有圆形感觉孔 22
个,第四节8 个。
若虫 鲜黄色,似无翅,胎生
雌蚜。 体淡绿色,体小似无
翅,胎生雌蚜。
8.大青叶蝉
成虫--体青绿色,体长 7.2-10.1 ㎜,头部淡褐色,颊区在近唇基缝处有 1 个
小黑斑。触角窝上方有黑斑 1块,前胸背板后半部深绿。前翅绿色,具狭窄的淡黑
色边缘;后翅烟黑色。
若虫—形态似成虫,仅有翅芽。
9.白杨叶甲
成虫—体近椭圆形,后半部略宽。头部小,触角短,扁平。前胸背板蓝紫色,
较鞘翅窄。鞘翅红色。
幼虫--体扁平,头部黑色,胸腹部近白色,背面有黑点 2 列,第 2、3 节侧面
各有 1 个黑刺状突起,以后各节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分列同样黑色庞状突起,但较
短平。尾端黑色,且具吸盘状尾足。
四.作业
编一舞毒蛾、春尺蛾、天幕毛虫、苹果黄蚜、苹果瘤蚜、榆毛胸萤叶甲、榆黄
萤叶甲、大青叶蝉、白杨叶甲成虫分类检索表。
实验九 枝干和果实种子害虫
一、实验目的
识别并掌握林木、果树枝干、果实和种子害虫形态特征及被害状。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
1.材料--蚧壳虫类:朝鲜球坚蚧、日本球坚蚧、日本龟蜡蚧、草履蚧干制及液
浸标本。云斑天牛、桃红颈天牛、桑天牛、青杨天牛、光肩星天牛、苹果小吉丁、
白杨透翅蛾、苹果透翅蛾、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成虫和幼虫干制及液浸标本。
黄连木种实小蜂、杏仁蜂、核桃举肢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梨大食心
19 虫、苹小食心虫、桃蛀螟、栗实象甲(三种)等成虫、幼虫及其被害状和各种有关
挂图。
2.仪器--双目显微镜、手持扩大镜、小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一)蚧壳虫类
1.朝球蚧与日球蚧的形态特征及区别,见下表
虫 种 朝鲜球坚蚧 日本球坚蚧
雌介壳颜
色及其特征 黑褐色,近乎球形,后端
直截。 体背具纵裂点刻 3-4
行或不成行 棕褐色、黑褐色或枣红色,圆球形,下
面稍弯曲。背面及侧面具浅凹刻,三角
形上方中央两侧有 2 排纵行较大的凹
下刻点,每行 5-6 个,排列较整齐。
2.日本龟蜡蚧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呈紫红色,被白色厚蜡壳,蜡壳卵圆形,背部微隆起,周缘有 7
个圆突,状似龟甲。
雌虫具翅一对,体长2.2mm,全体棕褐色,翅透明,触角丝状。雄蜡壳为星芒
装,即周缘有 12 个三角形蜡芒,头部有尖而长的蜡刺。
若虫介壳仍为星芒状。
3.草履蚧壳虫形态特征
雌虫无翅,椭圆形扁平,背部有横皱褶,状似草鞋,体长约 10mm,赤褐色,
被白色蜡粉。
雄虫具翅一对,翅淡黑色,体紫红色,长约 5-6mm,念珠状触角,有细长毛。
(二)天牛类(见表)
五 种 天 牛 形 态 特 征 比 较 表
体长、体色及其特征
虫 种 成 虫 幼 虫
云斑天牛 51-59mm;灰黑色;前胸背板有
2 个肾形白斑。小盾片白色,鞘
翅上布有大、小不等的白斑,状
似云片, 体两侧从复眼后方至最
后节有一条白带。 70-80mm;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
深褐色,前胸背板橙黄色并具点
刻,两侧白色,具半月形橙黄色
块。后胸至腹部 7 节,背、腹面
分别有口形骨化区。
桃红颈天牛 26-27mm;黑色;前胸棕红色有
光泽,两侧各有一刺突,背面有
瘤状突起。 42-52mm;乳白色;前胸较宽。体
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
部稍呈圆筒形。前胸背板前半部
横列 4 个黄褐色斑块,后半部背
面色淡,有纵皱纹,位于两侧的
斑块黄褐色略呈三角形。
桑天牛 26-51mm;黑色背黄褐色茸毛,
鞘翅基部 1/3 处被黑色光亮颗 45-60mm;乳白色;前胸背板后半
部密生赤褐色颗粒状小点,向前
20 粒,触角 1、2 节黑色,从第 3
节起每节基部为灰白色, 端部为
黑褐色,前胸背板具横皱纹,两
侧具刺突。 伸成 3 对尖叶状纹。
青杨天牛 11-14mm;黑色;密被金黄色绒
毛间夹黑色长绒毛。触角鞭状,
雄虫鞭节每节前半部黑色, 后半
部银灰色,雌虫鞭节每节前 1/3
为黑色,后 2/3 为银灰色。前胸
背板有 3 条纵向黄色带, 鞘翅上
各有 4 个黄色绒毛斑点。 13-14mm;乳白色至深黄色;前胸
宽阔, 背面有一具光泽的硬皮板。
前胸腹面的两侧也各着生一椭圆
形的硬皮板,腹部 1-7 节的背腹
面有纺锤形步泡突。
光肩星天牛 20-35mm;漆黑而有光泽,前胸
两侧各有一刺状突。 鞘翅上各有
大小不同的白色斑纹 20 个;鞘
翅肩部光滑。触角超过体长,鞭
状, 自第 3 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
色。 50-60mm;乳白色,前胸发达,前
缘黑褐色,背板黄白色,后半部
有“凸”字形黄褐色硬化斑纹。
胸足退化,第 1-7 腹节背腹面各
有步泡突 1个。
(三)苹果小吉丁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6-11mm,全体紫铜色,有金属光泽。鞘翅窄,紧靠鞘翅缝 2/3处各
有 1 淡黄色茸毛斑纹。胸部背板亮蓝色。触角锯齿状。
幼虫――乳白色,细长而扁,前胸特别宽大,背面和腹面中央各有 1 条下陷纵
纹。
(四)透翅蛾类
1.白杨透翅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1-21 mm,似胡蜂。头顶有 1 束黄褐色毛簇,触角近棍棒状,
雄蛾触角具青黑色栉齿 2 列。中后胸扇片各有 2簇橙黄色鳞片。前翅覆赭色鳞片,
后翅透明,缘毛均灰褐色。
幼虫――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幼虫体长30mm左右,乳黄色,圆筒形,趾
钩二横带。
2.苹果透翅蛾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约 14mm,雄虫体长 13mm。体黑色闪蓝绿色光泽。触角棍
棒状,顶端具毛束。颈部具黄色环毛。腹部2、4节后缘具黄色环,以4节的粗。
第5节背线左右有点黄鳞,但不太显,腹末具扇形鳞片。前翅大部分透明,中室端
部具粗黑褐色横带;后翅全透明。翅脉及翅缘黑色。
幼虫――体长约 20mm,胴部乳白色,头红褐色。趾钩单序二横带。
(五)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30-37mm,雌虫头部前方淡黄色,雄虫色稍暗。触角栉齿状,
紫色。胸腹部粗壮,灰褐色,多毛。前翅散布许多黑褐色横纹。中足胫节有1对距,
后足胫节有2对距。
21 幼虫――头黑色,背紫红色,腹面桃红色,前胸背板有倒“凸”字形黑斑。老
龄幼虫体长 56-70mm。
(六)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4-8mm,头被银灰色大鳞片。前翅黑褐色,端部1/3处有1内
弯的白斑带直达前缘。翅基1/3处还有一小白斑(有时不显),缘毛黑褐色。后翅
褐色,有金光。后足胫节中部和端部有黑色毛束,跗节1-3节也被黑毛。
幼虫――老幼虫淡黄白色,头黄褐色,腹足趾钩单序环状。
(七)小蜂类
1.黄连木种实小蜂
成虫―― 雌虫茶褐色,头黑色,复眼红色,触角黄褐色,末端膨大,呈膝状
弯曲。翅脉浅黄色,足米黄色。
幼虫――纺锤形稍弯。头小。上颚发达,镰刀形。
被害果红色,健果绿色。
2.杏仁蜂
成虫——体长 5-6mm,体黑褐色。触角 9 节黑色。雄虫 3-9 节。上有环状排列
的长毛。雄虫腹部第一节细长,形成细腰。雌虫产卵管出自腹面的中央前方,黄褐
色。
幼虫——纺锤形,稍向腹面弯。
杏果被害后,杏仁蛀空,大量落果或留在树上不落。
(八)食心虫类
1.桃小食心虫
成虫——体长 5-8 mm,全体灰白色或浅灰褐色。前翅近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
近三角形大斑。
幼虫——体长 13-16 mm,老熟时桃红色,腹足趾钩单序环,无臀栉。
茧——冬茧扁圆形;夏茧纺锤形。
2.梨小食心虫
成虫——体长 4.6-6.0 mm。灰褐色。前翅前缘有 10 组白色斜纹,近外缘有10
个黑点。
幼虫——体长 10-13 mm。浅黄白色或粉红色,具臀栉 5-6 根。
3.苹小食心虫
成虫——体长 4.5-4.8 mm, 暗褐色带紫色光泽。 前翅前缘有 7-9组白色短斜纹,
翅面上杂有很多端部为白色的鳞片,形成许多白色斑点,近外缘白斑排列整齐,排
成横排。
4.梨大食心虫
成虫——体长 10-12 mm,全体暗灰褐色,前翅具紫色光泽,距前翅基部 2/5
和 4/5 处,各有灰色横线 1条,并嵌有紫褐色边,在翅中央室上方有一白斑。后翅
灰褐色。
幼虫——体长 17-20mm。头及前胸背板褐色;体背暗红褐色至暗绿色,腹面
色稍浅。臀板深褐色。趾钩双序环。无臀栉。
22 (九)桃蛀螟
成虫——体长 10 mm,黄色,胸、腹和翅上散生许多黑斑点,斑点数量个体间
有差异,但腹部第一节和 3-6节背面各有 3个黑点,第 7 节 1 个,2 和 8 腹节无黑
点。
幼虫——体长 22 mm,体色多变;暗红、淡灰褐、浅灰蓝等色。中、后胸及腹
部 1-8 节各有褐色大小毛片8 个,排列成 2 横列;前列 6 个,后列 2 个。
(十)栗实象甲类
河北省危害栗实的象甲有 3 种,常混合发生:
(1) 蒙栎象
(2) 拟蒙栎象
(3) 二斑栗象
三种栗实象甲形态比较
1. 蒙栎象
雌虫体长 7-8.6mm,近尖卵形,体棕褐色,有光泽,密被浅黄或灰白色短棒状
鳞毛。
头半圆形,复眼黑色,喙细长,稍短于体长,基部 1/3 直,被有鳞毛,端部
2/3 略弯且光滑,触角膝状,着生在喙基 1/4 处,前胸背板呈梯形,背中央因鳞毛
端相向而生而形成白色纵纹;小盾片舌状。中央纵凹显黑褐色隆边,鳞毛特密。鞘
翅两肩角圆而凸出,翅面密被黄色鳞毛。每翅上有 10 条纵纹,翅的中部和近端部
间杂有深褐色鳞毛,而呈不规则的横陷纹。鞘缝后半部有一斜立鳞毛。只腿节端部
膨大呈锤状,中足两基节间有一大瘤突。
2. 拟蒙栎象
该种与蒙栎象体形、大小、色泽、斑纹极其相似,难以区分,只是外形比蒙栎
象较瘦长。只能从外生殖器上区别。
3. 二斑栗象
雌虫体长 7.5mm 左右,尖卵形,全体黑棕色,密被短黄褐色鳞毛。翅中部有 2
块黑色或黑褐色大斑, 其后方有一条乳白色宽横带。 足的腿节末端 1/2 膨大呈锤状,
其下缘有一宽齿。雄虫体较小。
四、作业
简述几种天牛和蚧虫的主要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