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12-7528725        lxyb@hebau.edu.cn

首页 > 实验教学 > 多媒体课件

E

实验教学 EXPERIMENTAL TEACHING

森林动植物检疫

森林动植物检疫实验指导

实验一 检疫性森林害虫的识别

一、目的

识别并掌握几种检疫性森林害虫成虫及其幼虫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各种挂图。

2.仪器:手持扩大镜、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几种检疫性森林害虫成虫及其幼虫的形态特征识别

1、美国白蛾

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 13~15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

面密布白色绒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

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

色,锯齿状;翅展 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卵 圆球形,直径约 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

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

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

色长毛丛。腹足 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

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三龄后,从体色,色斑,毛

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蛹 体长 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 8~

17 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2

2、松突圆蚧

介壳 雌介壳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白色或浅灰黄色。介壳直径约 2 mm左右,

有蜕皮壳 2个; 1、2 龄若虫蜕皮壳为橙黄色,偏于介壳一端近边缘部分。略有环

状带纹。雄介壳长椭圆形,前端稍宽,后端略狭,大小为 0.9 mm×0.5 mm。头端微

隆起,淡褐色,有蜕皮壳 1 个,白色,位于介壳前端中央。尾端扁平,蟹青色。

雌成虫 体宽梨形,淡黄色,长 0.7–1.1 mm。头胸部最宽,0.5-0.9 mm。体侧

边第二至第四腹节稍突出,臀板较宽,稍硬化,虫体除臀板外,均为膜质。触角疣

状,具刚毛1 根。口器发达。胸气门 2对。臀叶2 对,中臀叶突出,长略大于宽,

顶端圆,每边有 2 凹刻,外侧大内侧小,基部的硬化部分深入臀板中;第二臀叶斜

向内,小而硬化,不二分;在中臀叶和第二臀叶间有1 对顶端膨大的硬化棒。臀棘

细而短, 其长度不超过中臀叶, 在中臀叶间有1 对, 在中臀叶和第二臀叶间有 1 对,

第二臀叶前各 3 对。肛孔位于臀板基部。背管腺细长,中臀角间1 个,中臀叶与第

二臀叶间 3个,在第七和第八腹节间;在第二臀叶前2 纵列:一列 4–8 个,在第六

和第七腹节间;另一列 5–7 个,在第五和第六腹节间。另外,在后胸到第五腹节的

边缘均有管腺分布。第四腹节有亚缘腺。腹面的管腺细小,分布在头胸部和第一至

第五腹节的边缘,在前后胸气门间呈横带,在口器附近及后胸气门下方也有分布。

无围阴腺。口器前面近体边缘处的背面有一圆形突起。

雄成虫 体橘黄色, 细长, 长 0.80 mm,翅展 1.10 mm。 触角 10 节, 长约 0.20 mm,

每节有数根毛,柄节粗短,鞭节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口器退化,只存遗迹,头紧连

前胸不能活动,单眼为半球形的突起。前胸无气门。后胸基腹片上生有 2对气门;

侧板的上面着生平衡棒。足3 对,发达,足跗节 1节,爪 1 个,冠球毛无明显膨大

的末端。翅 1 对,膜质,翅面光滑,翅脉2 条。翅较短而阔,白色透明且有金属光

泽。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平衡棒前侧有1 个膜质纺缍形小片,端部有 1 条长刺毛。

腹部由 9 个可见节构成。

3、红脂大小蠹

3 雄成虫 体长 5.9-8.1 mm,平均 6.47 mm,初羽化的成虫棕黄色,后变为红褐

色,少数黑褐色。额部不规则隆起,在复眼上缘的下方至口上脊边缘的 1/3处有一

对瘤突,瘤突间凹下。触角柄节长,鞭节 5 节,锤状部 3 节,扁平近圆形。口上脊

边缘隆起,表面平滑有光泽,口上片突起宽,约等于两复眼间距的 2/3,其侧叶斜,

与水平约呈 20 度角, 仅侧叶的内角隆起, 水平部分约为其总宽度的 2/3, 阔凹重叠,

末端正好在口上边缘的上方, 其端缘的下面生一稠密的黄色毛刷, 除口上片毛刷外,

毛被长度适中,稀疏而不明显。前胸背板长为宽的 0.73 倍,两侧弱弓形,基部 2/3

近平行。在宽阔线凹的前缘后方中度缢缩,表面平滑有光泽,刻点很稠密,小而

不规则,浅但明显下陷,背板后部刻点少,有时具稍隆起的中线,毛被稀少。鞘翅

长为宽的 1.5 倍,为前胸背板长度的 2.2 倍,两侧直伸,基部 2/3 近平行,后部阔

圆形,基缘弓形,生一列约 12 个中等大小、隆起的重叠齿和几个更小的亚缘齿;

鞘翅刻点细小深陷;沟间部宽度约为刻点沟宽度的 1.5 倍,具大量杂乱的小横齿,

平均每个齿约为一条沟间部宽度的 1/3,中域后部的齿不超过沟间部宽度的一半。

斜面中度倾斜、隆起,第 1、第 3 刻点沟之间稍陷,沟中刻点略小于中域刻点;沟

间部刻点细小交合至粗颗粒,茸毛密度适中。

雌成虫 体长 7.5-9.6 mm,平均 8.28 mm。雌虫与雄虫相似,但额中部在复眼

上缘高度处有一明显的圆形凸起;前胸背板上的刻窝较大些;鞘翅坡面上的粗突和

鞘翅中部的锯齿状突均较大。

卵 卵圆形至长椭圆形,乳白色,有光泽,长 0.9-1.1 mm,宽 0.4-0.5 mm。

幼虫 蛴螬形,无足,体白色。老熟幼虫体长平均 11.8 mm,头宽 1.79 mm,

腹部末端有胴痣,上下各具有一列刺钩,呈棕褐色,每列有刺钩3 个,上列刺钩大

于下列刺钩,幼虫借助于此爬行。虫体两侧除有气孔外,并有一列肉瘤,肉瘤中心

有一根刚毛,呈红褐色。

蛹 蛹平均体长 7.82 mm,翅芽、足、触角贴于体侧。初蛹为乳白色,之后渐

变浅黄色,头胸黄白相间,翅污白色,直至红褐、暗红色,即羽化为成虫。

4 4、青杨脊虎天牛

成虫 体长 11-22mm。体黑色,头部与前胸色较暗。额具 2 条纵脊,至前

端合并略呈倒“V”字形,后头中央至头顶有 1 条纵隆线,额至后头有 2 条平行

的黄绒毛组成的纵纹。雄虫触角长达鞘翅基部,雌虫略短,达前胸背板后缘。

前胸球状隆起,宽略大于长,密布不规则细皱脊;背板具 2 条不完整的淡黄

色斑纹。鞘翅两侧近于平行;翅面密布细刻点,具淡黄色模糊细波纹 3~4

条。

卵 乳白色,长卵形,长约 2mm。

幼虫 黄白色,老熟幼虫长 30-40mm,体生短毛。头淡黄褐色,缩入前胸

内。前胸背板上有黄褐色斑纹。

蛹 黄白色,长 18-32mm,头部下倾于前胸之下,触角由两侧曲卷于腹下。

5、杨干象

成虫 长椭圆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光泽。体长 7.0-9.5mm。全体密被

灰褐色鳞片,其间散布白色鳞片形成若干不规则的横带。前胸背板两侧,鞘

翅后端 1/3 处及腿节上的白色鳞片较密,并混杂直立的黑色鳞片簇。鳞片簇

在喙基部着生 1 对,在胸前背板前方着生 2 个,后方着生 3 个,在鞘翅上分

列于第二及第四条刻点沟的列间部着生 6 个。喙弯曲,中央具 1 条纵隆线。

前胸背板两侧近圆形,前端极窄,中央具 1 条细纵隆线。复眼圆形,黑色。

触角 9 节呈膝状,棕褐色。鞘翅于后端的 1/3 处,向后倾斜,并逐渐缢缩,

形成 1 个三角形斜面。臀板末端雄虫为圆形;雌虫为尖形。

雄虫 外生殖器阳具端的侧缘几乎平行,先端不扩大,略似弹头形,但不

隆起,先端边缘中央有一“V”形缝。其全体淡色鳞片带有显著粉红色,特别在

鞘翅后端 1/3 斜面处更为明显。

卵 椭圆形,长 1.3mm,宽 0.8mm。

5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9.0-13.0mm,胴部弯曲呈马蹄形,乳白色,全体疏生

黄色短毛。头部黄褐色,上颚黑褐色,下颚及下唇须黄褐色。头顶有一倒“Y”

形蜕裂线。无侧单眼。头部前端两侧各有 1 根小的触角。额唇基沟完整,唇

基沟为弧形。唇基梯形,表面光滑,上唇横椭圆形,前缘中央具 2 对刚毛;

侧缘各具 3 个粗刚毛,背面有 3 对刺毛;内唇前缘有 2 对小齿,两侧有 3 个

小齿,中央有“V”形硬化褐色纹。其前方有 3 对小齿,最前方的 1 对较小,上

颚内缘有 1 钝齿。下颚叶片细长,先端内侧有粗刺并列。下颚须及下唇须均

为 2 节。前胸具 1 对黄色硬皮板。中、后胸各由 2 小节组成。腹部 1~7 节由

3 小节组成,胸部侧板及腹部隆起。胸足退化,在足痕处有数根黄毛。气门

黄褐色。

蛹 乳白色,长 8.0-9.0mm。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在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

的刺。腹部末端具 1对向内弯曲的褐色几丁质小钩。

6、苹果绵蚜

无翅孤雌蚜 体卵圆形,长 1.7-2.2mm,头部无额瘤,腹部膨大,黄褐色至赤褐

色。复眼暗红色,眼瘤亦红黑色。口喙末端黑色,其余赤褐色,生有若干短毛,其

长度达后胸足基节窝。触角6 节,第三节最长,为第二节的 3 倍,稍短或等于末3

节之和,第六节基部有一小圆初生感觉孔。腹部体侧有侧瘤,着生短毛;腹背有 4

条纵列的泌腊孔, 分泌白色的腊质和丝质物, 群体在苹果树上严重为害时如挂棉绒。

腹管环状,退化,仅留痕迹,呈半圆形裂口。尾片呈圆锥形,黑色。

有翅孤雌蚜 体椭圆形,长 1.7-2.0mm,体色暗,较瘦。头胸黑色,腹部橄榄绿

色,全身被白粉。复眼红黑色,有眼瘤,单眼 3个,颜色较深。口喙黑色。触角 6

节,第三节最长,有环形感觉器24-28个,第四节有环形感觉器 3-4 个,第五节有

环形感觉器 1-5 个,第六节基部约有感觉器2 个。翅透明,翅脉和翅痣黑色。前翅

中脉 1 分枝。腹部白色绵状物较无翅雌虫少。腹管退化为黑色环状孔。有性蚜体长

0.6-1mm,淡黄褐色。触角 5 节,口器退化。头部、触角及足为淡黄绿色,腹部赤

6

褐色。有性雄蚜体长0.7mm左右,体淡绿色。触角5节,末端透明,无喙。腹部

各节中央隆起,有明显沟痕。

若虫 分有翅与无翅两型。幼龄若虫略呈圆筒状,绵毛很少,触角 5 节,喙长

超过腹部。四龄若虫体形似成虫。

卵 椭圆形,中间稍细,由橙黄色渐变褐色。

7、柑橘大实蝇

成虫 体长10-13mm,翅展约 21mm,全体呈淡黄褐色。复眼金绿色。胸部背面

具 6 对鬃,中央有深茶色的倒“Y"形斑纹,两旁各有一条宽直斑纹。中胸背面中央

有一条黑色纵纹,从基部直达腹端,腹部第 3 节近前缘有一条较宽的的黑色横纹,

纵横纹相交成“十”字形。雌虫产卵管圆锥形,长约 6.5mm,由 3 节组成

卵 长 1.2-1.5mm,长椭圆形,一端稍尖,两端较透明,中部微弯,呈乳

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15-19mm,乳白色圆锥形,前端尖细,后端粗壮。口

钩黑色,常缩入前胸内。前气门扇形,上有乳状突起 30 多个;后气门片新月

形,上有 3 个长椭圆形气孔,周围有扁平毛群 4 丛。

蛹 长约 9mm,宽 4mm,椭圆形,金黄色,鲜明,羽化前转变为黄褐色,

幼虫时期的前气门乳状突起仍清晰可见。

实验二 检疫性森林植物病害的识别及检疫技术

一、目的

识别并掌握几种重要检疫性森林植物病害特征及其检疫技术。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几种检疫性森林植物病害图片,病原切片,检疫技术操作示意图。

2.实验仪器:显微镜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一)国内检疫性植物病害

1.草坪草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Kuhn)

⑴症状特征

感病草坪上出现形状不规则或略呈圆形(直径可达 1m)的褐色枯草斑块,中央的病株

较边缘病株恢复得快,致使枯草斑呈环状或蛙眼状。病斑最初通常为紫绿色,后很快褪绿成

浅褐色。空气湿度很大(尤其是早晨)时,病斑会形成深灰色、紫色或黑色的边界,宽度 1-5

cm的“烟圈”。“烟圈”由已枯萎和新近感病的叶片组成,叶片间分布大量菌丝。

⑵病原特征

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tina 丝孢纲 Hyphomycetes 无孢目 Agonomycetales 丝核菌属

Rhizoctonia。

在菌落形成初期,菌丝比较细,后变褐,直角状分支,分支处溢缩,并在其附近形成隔

膜。老熟菌丝形成粗壮的念珠状,菌丝顶端细胞多核,易形成菌核。

⑶检疫技术

①种子检验。直观检查:借助放大镜,观察种子颜色是否正常,种子间是否有菌核。

分离培养:将得到的颜色不正常种子和菌核,用75%酒精表面消毒或在酒精灯火焰上过 2-3

次消毒后,放入 PDA培养基中,25 ℃下培养 72 h,镜检。

接种检验:将带有病原菌的培养基研碎,加蒸馏水,制成病原菌悬浮液,用小喷壶喷撒

到草上。每天观察草坪草的发病情况,检查与自然发病的症状是否相同,并对发病植株取样

再分离,镜检与接种的病原菌是否一致。

②病株检验。直观检验 检查草坪上是否有典型被害状,叶鞘、叶片上是否有典型症状。

分离培养 取感病叶片,用 75%酒精或灭菌水表面消毒,或在酒精灯火焰上过 2-3 次消毒,

切取病斑边缘组织块,在灭菌水中漂洗3 次,移至 PDA培养基中,25℃下培养 72 h,镜检。

接种检验同种子检验。

病原菌的菌丝褐色,直角分支,分支处缢缩,形成隔膜。初期菌丝较细,老熟后形成粗

壮的念珠状菌丝。菌核红褐色,长 0.1-0.7 cm,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对照病原菌特征,

鉴定是否为草坪草褐斑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Kühn。

2. 冠瘿病(Agrobacterium tumaciens(Smith and Townsend) Conn)

⑴症状特征

该病主要发生在幼苗和幼树干基部和根部,有时也发生在根的其它部分。

初期在被害处形成灰白色瘤状物,难以与愈伤组织区分,但它较愈伤组织发育快,从初

期表面光滑、 质地柔软的小瘤逐渐增大成不规则状, 表面由灰白色变成褐色至暗褐色的大瘤。

受害苗木或树木生长衰弱,如果根茎和主干上的病瘤环干一周,则生长趋于停滞,叶片

发黄而早落,甚至死亡。

⑵病原特征

根癌土壤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有荚膜,不形成芽孢,杆状,0.4-0.8µm×1.0-3.0µm,

1-4 根周生鞭毛,如 1 根则多侧生。

菌落通常为圆形,隆起、光滑、白色至灰白色、半透明。

⑶检疫技术

①症状检验:不同肿瘤的症状、寄主、病原物均不同。根据前述症状作初步判断。在许

多双子叶植物,包括果树、葡萄、柳树、杨树等所产生的肿瘤多由根瘤土壤杆菌引起。检查

寄主植物的根冠部是否有瘤状突起及肿瘤部位剩少量根, 寄主植物的侧根是否有形成大小不

一,形状不同或互相连结呈不定形的瘤。

②检测冠瘿碱 植物界中只有受到土壤杆菌侵染的植物才产生冠瘿碱。因此,如果

在某一植物组织检测到冠瘿碱,则必然已受到土壤杆菌的侵染。简单的检测方法是常

压纸电泳检测法。

3. 板栗疫病(Endothia parasitica (Murr.) P. J. et H. W. Anders)

⑴症状特征

苗木及大树均可受害,主要危害主干、侧枝、小枝等部位。病菌自伤口侵入后,初期在

光滑的树皮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 边缘略隆起的黄褐色至褐色病斑。 剥开粗糙树皮,

受害处皮层呈深褐色至黑褐色,韧皮部变色死亡。 危害严重时,病斑蔓延包围树干, 并向上、

下蔓延。病斑组织湿腐,有酒糟味,失水后,树皮干缩纵裂,剥开枯死树皮,可见有污白色

至淡黄色扇形菌丝体(菌丝扇)。发病枝条上的叶变褐色死亡,但长久不落。

春季在病斑上产生橘黄色疣状子座, 5月以后在子座上溢出一条条淡黄色至桔红色胶质

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遇水后即溶化。秋季子座变桔红至酱红色,在子座中出现子囊。随着

病斑的扩展,树皮开裂,进而脱落下来,露出木质部,病斑边缘形成愈合组织,第2年旧病

复发,继续扩展,形成新的愈合圈,这样年复一年形成同心密集的中心低边缘高的多层愈合

圈,为开放或放射型溃疡。当病斑环绕主干时,造成整株死亡。

⑵病原特征

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间座壳科、内座壳属、寄生内座壳菌的真菌引起。寄生隐丛赤

壳 Cryptonectria parasitica(Murr.)Barr,寄生内座壳Endothia parasitica (Murr.) P.J.et

H.W.Anderson。

菌丝着生在形成层或皮层内,组成紧密的扇形菌丝层。子座自树皮裂缝中突出,直径

0.3-2.0mm,常桔红色,内生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分生孢子器不规则,大小不一,多为

1室,色淡黄至茶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圆柱形 ,大小为 2.4-3.0μm×1.2

-1.3μm。子囊壳茶褐色至黑色 ,球形或扁球形,直径 150-350μm,深埋在子座组织中 ,

1个至多个,颈细长,黑色,下部色淡,长达 600μm,长颈伸出子座顶部。子囊棒状,顶

壁增厚,中有孔道,周围有一亮环结构,大小为 36-42μm×5.5-7.0μm;子囊孢子8个,成

单行或不规则排列,椭圆形,双胞,无色,隔膜处稍缢缩,大小为 5.5-11.0μm×3.0-5.0μm。

⑶检疫技术

①检查苗木 (含砧木、 接穗) 主干、主枝及枝梢是否有黄褐色或紫褐色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中间稍凹陷或边缘形成愈伤组织病斑。在光滑的树皮上有肿胀型病斑。病斑上有无桔黄色

(春、夏季)或桔红色(秋季)疣状突起子座。雨后或天气潮湿时,子座上是否溢出的黄色

卷须状分生孢子角;秋冬季节,子座为紫褐色及黑色刺毛状的子囊壳颈部伸出子座外,撕开

病树皮,在皮层内有污白色至黄褐色的扇形菌丝层。后期病斑则皮层龟裂,边缘脱落,露出

木质部等症状。

②解剖检验取带子实体的病树皮作徒手切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根据形态特征鉴定是否

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

③保湿培养检验 如病斑无子实体出现,可将有病树皮放在 25-30℃条件下保湿培养,待长

出子实体时再作解剖检验。

④组织分离检验 取病健交接处小块组织,经表面消毒后,放入 PDA 培养基上,置 25-30

℃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形态及培养特征。在 PDA培养基上,3d可见具特征的菌落长出,菌丝

为棉絮状,初呈白色,后变淡黄色或桔黄色,培养基背面为橙黄色。 菌丝生长缓慢, 在室

温条件下半个月后长出分生孢子器,并溢出大量的分生孢子角。培养时可能遇到病原菌的弱

毒系(Hypovirulen strain),其菌落为白色,产生分生孢子的数量少且需时较长。

⑤接种检验将人工分离培养所得到的孢子在寄主幼树主干或枝条上进行伤口接种, 在保湿条

件下培养 20d后观察症状。

(二)我国重要外检植物病害

1. 榆枯萎病

学 名: Ophiostoma ulmi (Buism.)Nannf

⑴症状特征

本病症状常表现为 2 种类型。急性枯萎型:上层个别枝条突然失水萎蔫,并迅速扩展

到其他枝梢,叶片内卷稍褪绿,干枯而不脱落,嫩梢下垂枯死。慢性黄化型:个别枝条上的

叶片变黄色或红褐色,萎蔫,逐渐脱落,并向周围枝梢扩展,病枝分叉处常有小蠹虫蛀食的

虫道。以上 2种类型在病枝的横切面上,均有褐色环纹。在剖面上,可见到外层木质部上有

黑褐色条纹。变色导管被一些填侵物和一些胶状物所堵塞。幼树发病常表现为急性型,易当

年枯死。

⑵病原特征

榆枯萎病菌属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 ,核菌纲(Pyrenomycetes),球壳

目(Sphaeriales),长喙壳目(Ophiostomataceae) ,长喙壳属(Ophiostoma Sydow&sydow)。

榆枯萎病菌有性态为Ophiostoma ulmi (Buisman)Nannf. ,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蛇口

壳目、蛇口壳属,异名有 Cera tostomella ulmi (Schwartz)Buisman; Ceratocystis ulmi

(Buisman)C.Moreau。该菌为异宗配合,有 A、B 两种交配型结合,产生有性世代。在美

国极少产生,在欧洲有性世代较普遍。子囊壳黑色,烧瓶形,具长颈,基部球形,宽 100~

150μm,颈长 280~510μm,颈长度与基部球宽度之比为 2.4~3.5,子囊壁薄,易消解,子

囊孢子单胞,橘瓣形,成熟后从孔口排出,聚集在孔口外乳白色的粘液中。

无性世代归属于半知菌亚门的发簇孢属(Sporothrix)和榆黏束孢菌属(Graphium )。

Sporothrix 的孢子直接产生在菌丝上,具双态型。一种分生孢子生于菌丝分支端部有小刺的

梗上,形成典型的孢子簇,单胞,无色,丝状,4.5~14μm×2~3μm,常聚成黏性的微滴;

另一种酵母状的孢子,菌丝体以类似酵母菌芽殖方式增殖。Graphium 的分生孢子着生在孢

梗束上。

⑶检疫技术

①外观症状检验

对来自疫区的榆属苗木、原木和木制品,检疫时首先查看树皮上有无虫孔或蛀孔屑,然

后再剥去树皮或解剖观察木质部外侧有无褐色条斑, 或从纵剖面和横断面靠近外侧的年轮附

近有无褐色长条纹或连续圆环。与此同时,在枝杈纵面注意有无小蠹的蛀食坑道。

②病原菌鉴定

无性阶段病原菌形态观察。对可疑病木从变色部位取样,表面消毒后,置麦芽浸膏培养

基上(麦芽浸膏 30g、琼脂 20g、水 1000ml,灭菌,加链霉素 30μg/ml),或榆树汁培养

基(在健康榆树上,取直径 2~3mm的枝条,切成碎片,称取 400g,于蒸馏水煮沸30min,

然后在 80℃保持 2h,最后加蒸馏水到3000ml,过滤,加 2%琼脂,灭菌),在 22~25℃黑暗

条件下培养,如是榆枯萎,一般4~6d后产生菌索。也可待病菌长出子实体后进行镜检,鉴

定 Sporothrix 和Graphium 的分生孢子形态。酵母状芽殖孢子的形成需要在有特定营养的培

养液中培养方可获得。

两个种病原菌的菌落形态观察。将新分离的纯培养物,接入有麦芽浸膏的培养基内,每

种设置 20℃和 33℃两个等级,黑暗培养,2d、5d、sd分别测量菌落生长速度。然后,分别

再置于 20~25℃散射光下培养10d,观察菌落性状。O.ulmi 在 33℃条件下生长速度快,20

℃生长慢,菌落蜡质光滑,白色酵母状,具弱晕环;O.novo-ulmi 在 20℃条件下生长速度

快,33℃生长慢,菌落为绒毛型,晕环明显。

子囊孢子的获得。在选择培养基上用标准菌株,A 型和 B 型两种不同交配型的孢子进

行异宗配合,方可获得子囊壳。

③单克隆抗体检测

目前,国外已筛选出对病菌产生的毒素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可检测和定位出植物组

织中的毒素,是一种很灵敏的鉴定手段。

2. 梨火疫病

学名 Erwinia amylovora(Burrill) Winslow et al.

⑴症状特征

目前国际上将其症状据受侵害的部位,分成5个阶段。

①花枯萎 病原直接侵染开放的花引起花枯萎。一般发生于早春,病菌直接从花器侵入,初

为水渍状斑,花基部或花柄暗色,不久萎蔫。病菌可扩展至花梗及花簇中其它的花;在温暧

潮湿条件下,花梗上有菌脓渗出。随着枯萎发展,花梗、花等变褐至黑褐色,在某些情况下

仅限于花梗,条件适宜时可继续侵染并杀死小枝并形成小溃疡斑。

②溃疡枯萎 溃疡枯萎是指前一季越冬溃疡边缘的病菌重新复活的结果。 最初的症状是在复

活的溃疡附近的健康树皮组织上出现窄的水渍状区,几天后,树皮内部组织出现褐色条斑,

随后病菌侵入附近的繁殖枝内部并引起萎蔫死亡。 这些枝条特别是嫩枝与下面谈及的枝枯萎

有明显区别,即在萎蔫之前枝尖芽褪色(黄至桔黄色)。

③枝枯萎 花被侵染后, 枝和嫩枝是最易感病的植物部位。 细菌直接侵入前 1~3 叶的枝尖,

然后杀死整个枝条及支持枝。最初症状是枝尖萎蔫,但萎蔫前不褪色,象拐杖状。枝枯萎发

展很快,条件适宜时,几天内可移动 15~30cm以上,造成整枝死亡,病枝、枝皮、叶通常

变黑。潮湿时,枝条上出现菌脓。生长后期,终芽前出现的枝枯萎一般不会萎蔫,且仅在枝

的最上部出现坏死。随着病菌不断深入,并侵染主干,皮层收缩,下陷,形成溃疡斑。

④病菌亦可直接从气孔、 水孔等自然孔口或蕾苞, 或由风引起的伤口侵入叶片, 初叶边坏死,

并向中脉、中柄、茎扩展,后变黑,通常有菌脓。

⑤损伤枯萎和砧木枯萎 这二种比较特殊,前者主要是由于晚霜、冰雹或大风损伤引起,如

果实,很容易引起果实枯萎。后者仅限于高感品种 EMAL-26、 EMLA-9 和 MARK-39 砧木。

通常是由感病的接穗在这些砧木上发病后引起,最终成溃疡带而杀死树体。

⑵病原特征

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s),薄壁菌门(Gracilicut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欧文氏菌属(Erwinia). 直杆菌,有荚膜,周生鞭毛,能运动,大小为 0.9~1.8× 0.6~

1.5µm,多数单生,有时成双或短时间内 3~4 个呈链状,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能利用

木糖和鼠李糖,在 NA+5%蔗糖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粘性,圆顶状,27℃培养 2 天,

菌落直径 3~7cm,有 1 稠绒毛状的中心环,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生长所需的温度

范围为 6~37℃,致死温度 45~50℃。病菌世代时间在 25℃下为 74.9 分钟,最适 pH

为 6。

⑶检疫技术

①严格限制自疫区国引进寄主植物、种苗。来自疫区的水果、带菌昆虫也应严格施检。

由于梨火疫病在世界各国均很重视,研究亦相对较多,其检验方法亦很多,从经

典的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症状观察等到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 DNA 探针、

PCR 技术的应用及脂肪酸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等等,但在目前检疫上仍采用免疫

荧光染色结合致病性测定确诊的方法。

②症状观察 梨火疫病的症状很典型,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但必须与其他症状相似的

梨梢枯病区分开。主要区别见(Zwet 和 Keill1979)

③分离培养 对于症状明显材料可直接分离病原,而症状不明显的材料如水果、幼枝

等,可先进行 IF(免疫荧光法)检测,再进行分离。分离可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

性培养基进行。

MS 培养基 这是 Miller 和 Schroth 专为梨火疫病菌设计的选择性培养基。梨火

疫病菌菌落为红橙色,背景为兰绿色。

免疫荧光染色(IF) 对于呈现梨火疫病症状的材料,可直接平板分离,后免疫

学试验即可确诊。对于表面健康的材料,可能携带潜伏或附生的梨火疫病菌,可先用

IF 法筛选,若阳性,再分离和其他生理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确诊。

④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IFAS)

采用抗梨火疫病菌的抗血清,设同源抗原对照及阴性对照、正常血清对照和空白

对照。

(三)检疫性杂草和线虫

1. 薇甘菊 拉丁名:Mikania micrantha HBK.

⑴形态特征

薇甘菊是菊科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茎细长,匍匐或攀援,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

无毛,幼时绿色,近圆柱形,老茎深褐色,具多条肋纹。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长4~

13cm,宽 2~9cm,基部心形,偶近戟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两

面无毛,基出 3~7 脉;叶柄长 2~8cm,上部的叶渐下,叶柄亦短。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

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花序梗纤细,顶部的头状花序花先开放,依次向下逐渐开放,头状花

序长 4.5~6.0mm,含小花 4 朵,全为结实的两性花。总苞片 4 枚,狭长椭圆形,顶端渐尖,

部分急尖,绿色,长 2.0~4.5mm,总苞基部有一线状椭圆形的小苞片,长 1~2mm。花有

香气;花冠白色,管状,长 3.0~3.5(4),檐部钟状,5 齿裂。瘦果长 1.5~2.0mm,黑色,

被毛,具 5棱,被腺体,冠毛由 32~38(40)条刺毛组成,白色,长 2.0~3.5mm。

⑵检疫技术

①根据茎、叶、花、果、种子特征,使用直接观察和镜检方法,与近缘种进行比较和鉴别。

②检查调运的寄主植物有无黏附薇甘菊种子或藤茎。 在种子成熟期,对来自疫区可能携带种

子或藤茎的载体进行检疫。

③检疫中若发现薇甘菊的种子、藤茎应全部检出销毁。

2. 松材线虫

学名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kle,1970

异名 Aphelenchoide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uhrer, 1934; Bursaphelenchus

lignicolus Mamiya,1972。

⑴症状特征

病原线虫通过媒介昆虫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时从伤口进入松树木质部,寄生在树脂

道中,大量繁殖后遍及全株,造成导管阻塞,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

剧减少和停止。在夏秋季针叶失水萎蔫褪绿变黄色至红褐色,松树整株枯死,且红色

针叶当年不脱落,树干有大量天牛寄生痕迹,木质部呈蓝色。病害发展过程分 4 个阶

段:

①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②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

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侵害和产卵的痕迹; ③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 萎蔫,

通常可见到甲虫的蛀屑;④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病树干枯死亡,但针叶不脱落。此

时树体上一般有多种害虫栖居。

⑵病原特征

该线虫属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雌雄虫都呈蠕虫形,虫

体细长,长 1mm 左右。唇区高,缢缩显著。口针细长,其基部微增厚。中食道球卵

圆形,占体宽的 2/3 以上,瓣膜清晰。食道腺细长叶状,覆盖于肠背面。排泄孔的开

口大致和食道与肠交接处平行,半月体在排泄孔后约 2/3 体宽处。卵巢单个,前伸;

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后部 73%处。上覆以宽的阴门盖。后子宫囊长 190µm,约为阴肛距

的 3/4。雌虫尾亚圆锥形,末端宽圆,少数有微小的尾尖突。雄虫交合刺大,弓状,

成对,喙突显著,交合刺远端膨大如盘。雄虫尾似鸟爪,向腹面弯曲,尾端为小的卵

状交合伞包裹,退火的交合伞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见,交合伞(为翼)是尾的角质

膜的延伸,在问短呈铲状,由于边缘向内卷曲,从背面观呈卵形,从侧面观呈尖圆形。

病材中的幼虫虫体前部和成虫相似,但其后部则因肠内积聚大量颗状内含物,以至呈

暗色并且结构模糊。幼虫尾亚圆锥形。

⑶检疫技术

①直观检验: 此种方法主要在产地调查时使用。 在调查时仔细观察树木发育是否正常,

注意察看有无树脂分泌减少、停止,针叶变褐、萎蔫,枝干及整株枯死的现象,同时

观察树干上有无天牛蛀食的痕迹、产卵孔、羽化孔等,如有再行解剖检查。

②解剖检验:用工具将可疑感病的树木锯断劈开,看材质重量是否明显减轻;木质部

有无蓝变现象;树干内有无松褐天牛栖居的痕迹。

③漏斗分离检验:从罹病木发病部位或天牛栖居处钻取木材组织并粉碎,用双层纱布

包好,置于下方带有胶管和截流夹的玻璃漏斗上,加水浸泡 12 小时,取下部浸泡液

离心,取其沉淀液 15ml,置于解剖镜下,对照松材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检查鉴定。

④接种试验:把分离到的松材线虫接种到健康的松树上,观察健康树是否发病。

四、作业

1.说明板栗疫病的特征及检疫技术。

2.说明松材线虫的为害特征及检疫技术。

Copyright © 河北农业大学林果生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Phone:0312-7528725 Email:lxyb@heb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