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昆虫体躯、头部的基本构造
一、目的与内容
1、了解昆虫体躯的基本结构,掌握昆虫纲的特征。
2、识别并掌握昆虫头壳上的沟与分区、昆虫的头式变化和主要感觉器官的
外部构造及类型。
二、材料和用具
1、材料:蝗虫、家蚕、蛾类、蝶类、雄芫菁、叩头虫、瓢虫、金龟子、蜜
蜂、蝉、家蝇、雄蚊、蝽象、步行虫、象甲、白蚁等成虫标本(干制或液浸)及
有关挂图和触角玻片标本。
2、用具:双目立体显微镜、手持扩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培养皿。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一)昆虫体躯的基本结构
取一头蝗虫,详细观察其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明显的体段。头部分节
现象已消失,愈合成一个坚硬的头壳,其上具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个单眼和
取食用的口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节具有一对足,中、后胸
各具一对翅。腹部10节,胸末有外生殖器和尾须;腹部1-8节各具有一对气门。
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
(二)头壳的构造
昆虫头壳上有一些后生的沟把头壳分成若干个区。观察蝗虫以下各项:
1、额唇基沟(又称口上沟)——位于两上颚前关节之间的横沟。沟的上面
部分是额,下面部分是唇基。通常将额与唇基合称为额唇基区。此沟两端有 2
个陷口,称前幕骨陷。
2、额颊沟——由上颚前关节向上伸至复眼下面的纵沟。两沟间的区域为额,
沟的外侧部分为颊。此沟在高等昆虫中已消失。
3、后头沟——两上颚后关节向上环绕后头孔的第二条马蹄形沟。沟的窄条
骨片称后头,颊后的部分称后颊。
4、次后头沟——环绕后头孔的第一条马蹄形沟。此沟近两侧下端的陷口,
称后幕骨陷。钩后的骨片称次后头,次后头与颈膜相连。
5、颊下沟——额颊沟与次后头沟间的一条横沟,沟下的部分称颊下区。
6、蜕裂线——头顶中央一条倒“Y”形沟,蜕皮时由此裂开。头壳的上面部
分为头顶,它与颊合称颅侧区。
此外,还有环绕复眼的围眼沟和环绕触角的围角沟。
(三)昆虫的头式
昆虫头部的型式(即头式)常以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分成三类。观察昆虫
头式类型标本。
1、下口式——口器向下,约与体躯纵轴垂直。具有这类口式的大部分为植
食性昆虫。取食方式比较原始。如蝗虫和粘虫的幼虫。
2、前口式——口器向前,与体躯纵轴呈钝角或近乎平行。具有这类口式的
许多是捕食性昆虫。如步行虫、草蛉幼虫。
3、后口式——口器向后斜伸,与体躯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
腹面。具有这类口式的大部分为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蝉、蚜虫和蝽。
(四)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
1、触角——昆虫的触角变化很大,有时同种昆虫不同性别的触角也不相同。
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致的。
(1)触角的基本构造
触角由许多环节组成,基部一节为柄节,通常短粗,由膜与头壳相连;第 2
节为梗节,较为细小;其余统称为鞭节,通常分为若干亚节,变化很大,形成各
种类型。
(2)触角的类型
丝 状——各节粗细均,整个触角细长如线。(蝗虫、天牛)
羽 状——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形如羽毛。(蛾)
栉齿状——鞭节向一侧突出成细枝状,似梳子。(雄芫菁)各亚节向两边伸
出枝状突起,似羽毛,称羽状触角或双栉齿状。(毒蛾)
锯齿状——鞭节各节上角向一边突出,成三角形,似锯齿。(叩头虫)
棒 状——端部数节膨大成棒状。(蝶)
锤 状——端部数节膨大如锤。(瓢虫、小蠹虫)
鳃叶状——端部数节片状迭合状似鱼鳃。(金龟子)
膝 状——鞭节长,梗节小,鞭节与柄节弯曲如膝。(蜜蜂)
刚毛状——触角短,基部1-2节粗大、鞭节尖细,如刚毛。(叶蝉、蜻蜓)
具芒状——仅三节,粗短,末一节膨大,其上有触角芒,芒具细毛或无毛。
(蝇)
念珠状——鞭节各节呈球状,形似念珠。(白蚁)
环毛状——鞭节各节有一圈细毛,越到基部细毛越长。(雄蚊)
2、复眼——昆虫的感光器官,由许多小眼组成。各类昆虫的形状、大小以
及组成的小眼数目等都不相同。比较蝗虫与蜜蜂的复眼。
3、单眼——昆虫的感光器官,各个单眼只是一个小眼。昆虫的单眼分为背
单眼与侧单眼两类。
四、作业:
1、绘蝗虫体躯侧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及附器名称。
2、写出所给昆虫标本各属哪种触角类型?
实验二 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一、目的与内容
了解昆虫口器的类型,掌握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了解其它类型口器的构
造及变化。
二、材料和用具
1、材料:蝗虫、蝉、蚊、蜜蜂、家蝇、蝽象、天蛾等成虫标本及家蚕幼虫
液浸标本,各种类型口器玻片。
2、用具:双目立体显微镜、手持扩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培养皿。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口器的构造及类型
1、 咀嚼式口器:
将蝗虫头部取下,观察咀嚼式口器,认清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
(1)用小镊子轻轻掀起上唇,并沿着唇基取下。
(2)取下上唇之后,即露出 1 对深色的大而坚硬并具齿的附肢——上颚,
先后取下,仔细观察其切区和磨区。
(3)用镊子夹住一侧的上颚左右摇晃,使其基部松动后,用力取下。观察
上颚基部的两束强大的肌肉。
(4)小心取下下唇,仔细观察下唇由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和下唇
须五部分,观察下唇须分布情况。
(5)取下唇之后,就露出下颚,小心取下并观察轴节、茎节、内颚叶、外
颚叶和下颚须由几节组成。
(6)取下上、下唇和上、下颚之后,中央留下的一个囊状物,即舌。
2、 刺吸式口器: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如蝉、蝽象、蚊,观察口器的形
状和着生方式。
(1)唇基:位于头部前面的广大区域。分为前后两大块,分别称为前唇基
和后唇基。
(2)上唇:为前唇基之前,特化为三角形小片,贴于喙基部。
(3)下唇:延长为圆筒状的喙,中间有纵槽,内藏口针。( 可以用挑针将
口针挑成4根)。
(4)上颚:特化为一对口针,位于侧面,略粗。
(5)下颚:特化为一对口针,位于中间,细,内有二纵槽,嵌合形成食物
道和涎管。
(6)舌:位于口针基部,短小、圆锥形。
3、 虹吸式口器:取一天蛾标本,把头取下,放入带水的培养皿中,用镊子
夹住卷曲的喙,用细昆虫针把额、唇基、上唇等附近的鳞片轻轻地去除干净,然
后在水中或捞出来去水进行观察。为蛾、蝶特有。适于吸食花管底部的花蜜。
观察其口器为一根长而卷曲的虹吸管——喙,由两个下颚的外叶延长而成
的。
(1)上唇:在头壳最前缘的一条很狭的横片。
(2)下唇:将喙基部往下压,可见退化为一小的三角形区。
(3)下颚:是口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轴节和茎节缩入头内,下颚须不发达,
左右下额的外颚叶内壁各有一条纵沟,互相嵌合成食道管——喙,喙由细小的骨
化环和膜质组成。剪断的喙切口,每个外颚叶的横切面呈新月形。
(4)下唇须:把喙的卷曲部分剪去,将头壳翻转,从腹面观察,可见发达
的下唇须3节。
(5)上颚和舌退化。
四、作业:
绘蝗虫口器各部分的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三 昆虫胸部和腹部的基本构造
一、目的与内容
1、了解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及其内骨骼。
2、了解昆虫胸足及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3、了解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及其附肢,以及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
二、材料和用具
1、材料:蝗虫、蝼蛄、蝽象、叩头虫、步行虫、金龟子、蜜蜂、水龟虫、螳
螂、家蝇、龙虱、蛾类、蝶类、雄芫菁、瓢虫、蝉等成虫标本(干制或液浸),
各类足、翅脉、翅的连锁器等玻片标本及有关挂图。
2、用具:双目立体显微镜、手持扩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培养皿。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一)昆虫的胸部
胸部由3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节一般分为
3个部分背板、腹板和两侧的侧板,每一胸节各具足1对,大多数昆虫在中、后
胸上还各具有1对翅。中、后胸具翅,故又称为具翅胸节。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用液浸的蝗虫标本观察胸部的分节及连接情况, 胸足和翅的着生位置, 背板、
侧板和腹板的划分及连接等。
1、胸足的构造及类型
(1)胸足的基本构造
取蝗虫的足观察:基部的一节称为基节,短粗。基节之后为转节,最小的一
节。第三节为腿节,长而大。第四节为胫节,细而长,末端有距,跗节为足的最
后一节(由2-5小节组成),其末端具有一对爪,爪间有中垫,跗节下方具跗垫。
(2)足的类型
由于昆虫的生活方式不同,足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观察足的玻片标本 。
步行足——较细长,适于步行。没有显著的特化现象。如步行甲。
开掘足——形状扁平,胫节外缘具坚硬的齿,适于掘土。如蝼蛄、金龟子的
前足。
跳跃足——腿节发达,胫节细长而健壮,末端距发达。多为后足所特化,用
于跳跃。如蝗虫的后足。
捕捉足——基节延长, 腿节的腹面有槽, 胫节可以折嵌其内。 如螳螂的前足。
携粉足——胫节端部宽扁,外侧凹陷,两边有长毛,形成花粉篮,基跗节形
成花粉刷,中间有压粉器(缺刻)。为蜜蜂后足所特有。
抱握足——为雄性龙虱所特有,前足第1-3跗节膨大,其上生有吸盘状构造,
在交配时用以抱持雌虫身体。如龙虱的前足。
游泳足——足呈扁平状,生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如水龟虫的后足。
攀握足——跗节为1节;前跗节大形,钩状;胫节外缘有一指状突,当爪向
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的指状突密接,夹住寄主毛发。为虱类
所特有。
2、昆虫的翅
(1)翅的构造——前缘、外缘、内缘;肩角、顶角、臀角;基褶、臀褶、
轭褶;臀前区、臀区、轭区、腋区 。取天蛾翅仔细观察其构造。
(2)翅脉及其变化——翅脉是翅的两层薄膜之间纵横行走的条纹,由气管
部位加厚形成,对翅膜起着支架的作用。纵脉是从翅基部发出通向翅边缘的脉;
横脉是横列在纵脉之间的短脉。仔细观察菜粉蝶的翅脉。
(3)翅的连锁器
翅缰——取天蛾的后翅观察,后翅前缘基部有1至数根刚毛,称翅缰。
翅抱——取蝶类或枯叶蛾的后翅,肩角突出,称翅抱。
翅钩——取蜜蜂的后翅,观察前缘有一排小钩,钩在前翅后缘的折皱中。
(4)翅的类型
在各类昆虫中,由于功能不同,翅的质地、大小、形状、被物等也有所不同。
而且昆虫的前后翅也可以完全不同。取所给标本观察翅的变化及类型。
鞘 翅——角质,不透明,不见翅脉,保护后翅。如甲虫的前翅。
半鞘翅——基半部角质,端半部膜质,兼具保护、飞翔作用。如蝽象的前翅。
复 翅——革质,半透明,翅脉不明显,保护后翅。如蝗虫前翅。
膜 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清晰可见。如蜂、蝇等。
鳞 翅——翅底膜质,密被鳞片或鳞毛,并常形成斑纹。如蛾、蝶。
毛 翅——膜质翅上被有很多细毛。如石蛾。
缨 翅——膜质翅的边缘有缨状长毛。如蓟马。
平衡棒——后翅退化为短小的棍棒状,飞行时用于平衡。如:蚊、蝇、虻后
翅。
(二)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体躯的第3个体段,紧连于胸部之后。消化、排泄、循环和生殖
系统等主要内脏器官即位于腹腔内,腹部后端还生有生殖附肢,是昆虫代谢和生
殖的中心。
1、腹节的基本构造
腹节由背板、腹板、侧膜组成;一般9-11节,最多有8对气门。
(1)内脏节:雌性第1-7节,雄性第1-8节,每一节有气门一对。
(2)生殖节:雌性第8-9节,雄性第 9节,生有外生殖器。
(3)生殖后节:第10-11节,第11节上有尾须。
2、外生殖器
(1)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着生于腹部第8、9节腹面,由3对产卵瓣
组成。第8节上有第一产卵瓣(腹瓣),第 9 节上有第二产卵瓣(内瓣)和第三
产卵瓣(背瓣),生殖孔开口于第8、9腹节之间的腹面。
(2)雄性外生殖器(交配器):着生于第9腹节,主要包括阳具(包括阳茎
和阳茎基)和抱握器。阳具是第九腹节节间膜的外长物,末端为射精孔;抱握器
是第九腹节附肢特化而成,用以辅助交尾,形状多样,叶状、勾状、钳状,各种
昆虫雄性外生殖器高度特化,是分种的重要依据。
3、尾须
腹部第11节的附肢特化,分节或不分节,上有感觉器。
各种形状:丝状、刺状、尾铗状。一般高等昆虫无尾须。
4、幼虫的腹足:鳞、膜翅目幼虫有行动的腹足。
鳞翅目幼虫: 腹足2-5对分别位于第3-6和第10腹节上, 第10节上称臀足,
尺蛾科幼虫 2 对腹足,位于第 6 和第 10 腹节上。腹足均有趾钩。(下颚和下唇
合为一体,下唇叶突起形成吐丝器,单眼每侧6个,呈弧形排列,头部有蜕裂线)
叶蜂类幼虫:腹足 6-8 对,有的 10 对,生于腹部第 2-6 节或第 2-8 节和第
10 节上,若 10 对,生于第 1-10 腹节上。腹足无趾钩。(无吐丝器或至多在下唇
前端有一丝腺开口,单眼每侧1个,无蜕裂线)
四、作业:
写出所给昆虫标本的翅和足属于哪种类型。
实验四 昆虫的内部器官
一、目的与内容
1、了解昆虫的主要内部器官的位置及其构造。
二、材料及用具
1、材料:家蚕幼虫及蝗虫浸泡标本。
2、用具:解剖镜、解剖针、小剪子、蜡盘等。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取家蚕幼虫,先观察它的表面,在背中线的位置,看到一条颜色较深的管—
—即背血管。然后自后向前沿背中线剪开体壁。将体壁向两边翻开,用大头针沿
体壁的边缘固定于蜡盘中。
虫体中央有一条粗大的管子——即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
前肠——包括口腔、咽喉、食道,位于头部至第一胸节。
中肠——为一条前后相似的管子,位于胸部第二节至腹部第六节,粗大圆筒
形,表面多横皱。前端向外突出形成胃盲囊。
后肠——位于腹部第六节以后至肛门。分别为大肠(亦称回肠)、小肠(亦
称结肠)和直肠。
马氏管——中、后肠的分界处着生着许多细长如丝的管子,即马氏管,为昆
虫的排泄器官。
气管——在消化道和肌肉间的黑褐色细管,以气门开口于体两侧。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11个神经节:胸部3个,
腹部8个)
轻轻除去消化系统及丝腺、脂肪等组织,就看见腹板中央有一条很细的白色
神经链索——中枢神经系统。从头部的脑到腹部。
然后解剖蝗虫成虫,分别从背部和腹部解剖。
四、作业
绘蝗虫消化系统图,并注明各部分。
实验五 昆虫生物学
一、目的与内容
1.掌握掌握昆虫幼虫的类型及主要变态类型;
2.了解昆虫卵的类型、蛹的基本构造和类型及昆虫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
二、材料及用具
1、材料:枣尺蠖、蝗虫的生活史标本,松毛虫、蝇类、天牛幼虫和蛹;瓢虫幼
虫、蛴螬、叶蜂、地老虎、天蛾幼虫;菜粉蝶、椿象、稻螟蛉、天蛾、红铃虫、
棉金刚钻、草蛉、三化螟、二化螟(或玉米螟)、蜚蠊的卵标本;相关挂图。
2、用具:双目解剖镜、镊子、培养皿、解剖针、载玻片。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1. 变态类型
(1)不完全变态——取蝗虫生活史标本,其个体发育过程分三个虫态,即卵—
若虫—成虫。
(2)完全变态——取枣尺蠖生活史标本,其个体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
—成虫四个虫态。这里幼虫和成虫的形态有较大区别。
2. 幼虫类型
(1)多足型:除3对胸足外,还有2-8对腹足(如蝶、蛾幼虫、蜂类幼虫)。
(2)寡足型:仅具3对胸足,无腹足(如金龟子幼虫、叶甲幼虫)。
(3)无足型:既无胸足亦无腹足(如天牛、蝇类幼虫)。
(4)原足型:头部附肢和胸足只是小突起(如内寄生的蜂类早期的幼虫)。
(5)若虫型:幼虫除性器官和翅尚未成熟外,其余器官和成虫十分相似(如蝗
虫)。
3. 蛹类型
(1)被蛹 触角、足和翅紧贴于身体上,在体壁上可以透视,但不能动。
(2)裸蛹(离蛹) 触角、足和翅裸露在体外,不紧贴于身体上,可以活动。
(3)围蛹 就蛹体来说是离蛹。只是蛹体被有最后两龄幼虫蜕下的表皮所形成
的一个角质。
取松毛虫、天牛、蝇类的蛹,观察各属何种类型。
简单地鉴别鳞翅目昆虫雌、雄蛹,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根据雌、雄蛹腹部 8~9 节后缘弯曲的情况可区别雌、雄蛹。如果
弯曲的为雌蛹,平直的为雄蛹。
方法(2)根据雌、雄蛹的生殖孔和即肛门之间的距离远或近的区别雌、雄蛹。
雌蛹生殖孔和肛门之间距离的比较远,雄蛹生殖孔和肛门之间距离之间离的较
近。
4. 雌雄异型:取枣尺蠖雌、雄成虫。观察雌雄异型性。雌的无翅,雄的具翅。
四、作业
列举下列昆虫的变态类型及幼虫和蛹的类型。
蝗虫、蜻蜓、松毛虫、桑天牛、家蝇、芫菁、叶蜂、叩头虫、金龟子、叶甲。
实验六 六足总纲的分类
一、目的与内容
1.认识和掌握六足总纲(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昆虫纲)及昆虫纲衣鱼目、
石蛃目、蜉蝣目、襀翅目等类群的形态特征。
2.学习使用和编制检索表。
二、材料与用具
1.材料: 原尾虫、跳虫、双尾虫、铗尾虫、衣鱼、石蛃、蜉蝣、石蝇,酒精、
甲醛等配制的浸泡液
2. 用具 体视镜、培养皿、解剖针、蜡盘、放大镜、昆虫针、大头针。
三、方法与步骤
1.昆虫检索表的绘制方法。
2.昆虫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3.无翅亚纲各目的形态特征。
4.无翅亚纲各目重要科的形态特征。
5.无翅亚纲各目常见种类识别。
四 作业与思考题
1.用分类检索表鉴定各标本所属的目。
2.编一检索表把所给标本的鉴定结果区别开来。
3.广义昆虫纲(六足总纲)的最新分类系统?从原尾纲等的形态特征说明它
们在进化上的意义?
4.掌握原尾纲、弹尾纲、双尾纲及昆虫纲石蛃目、衣鱼目、蜉蝣目、襀翅目
的主要特征和拉丁学名。
实验七 直翅目 蜻蜓目、蜚蠊目、螳螂目、缨翅目
一、目的与内容
识别并掌握蜻蜓目、蜚蠊目、螳螂目、直翅目和缨翅目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仪器
1、材料:蜻蜓目、蜚蠊目、螳螂目、直翅目(蝗虫、蝼蛄、蟋蟀)和缨翅
目的干制或液浸的标本及有关挂图。
2、仪器:手持放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双目立体显微镜。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蜻蜓目
体细长,体壁坚硬;头大,能活动,复眼极其发达,单眼3个;触角短,刚
毛状;口器咀嚼式;前胸小,中后胸极大,并愈合成强大的翅胸;翅2对,狭长,
膜质透明,前、后翅近等长,翅脉网状,有翅痣和翅结,休息时平伸或直立,不
能折叠于背上;足细长;腹部细长,尾须 1 节;雄虫腹部第 2、3 节上腹面有发
达的次生交配器。半变态。
(二)蜚蠊目
体阔而扁平,近圆形;前胸背板大,盖住头的大部分;触角长丝状;复眼发
达,单眼退化;口器咀嚼式;前翅革质、狭长,后翅膜质、臀区大;许多种类仅
有翅芽状短翅或完全无翅;足步行式,跗节 5 节;腹部 10 节,有一对多节的尾
须。渐变态。
(三)螳螂目
头三角形,爱活动;触角长,丝状;咀嚼式口器;前胸长,前足捕捉式,后
足为步行足;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臀区大;后胸具听器;尾须1对。渐变态。
(四)直翅目
1、观察直鞘翅目的特征:
(1)多数种类为下口式,少数穴居种类为前口式。
(2)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复眼发达,单眼2-3个。
(3)前胸背板呈马鞍形,中、后胸愈合。前翅革质、直而狭长,后翅膜质。
雄性在肘—臀脉区特化成发音构造。
(4)腹部一般 ll 节,产卵器发达,具尾须 l 对。后足为跳跃足,蝼蛄则后
足不发达,前足特化为开掘足。
(5)雄虫能发音,前足胫节或腹节第1节常有鼓膜听器。
2、观察科特征:
(1)蝗科:触角短,一般丝状。三对足跗节式 3—3—3。多数种类具翅两
对, 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而发音, 雌虫听器在第一腹节两侧, 如东亚飞蝗。
(2)蝼蛄科:触角短,足跗节式 3—3—3,前足为开掘足。听器在前足胫
节上。前翅短,后翅似褶,产卵器不外露,如华北蝼蛄。
(3)蟋蟀科:触角比身体长,后足适于跳跃,足跗节式 3—3—3,产卵器
细长。听器在前足胫节上,如大蟋蟀。
(五)缨翅目
本目昆虫通称蓟马,微小种类,一般体长只有 1-2mm。触角短,6-10 节;
复眼发达;口器为锉吸式;翅膜质狭长,翅脉退化,翅缘具密而长的缨状缘毛;
足粗壮,跗节1-2节,有1-2爪,足端生一可突出的端泡。如烟蓟马、桑蓟马。
四、作业:
将蜻蜓目、蜚蠊目、螳螂目、直翅目、和缨翅目编一分目检索表。
实验八 同翅目、半翅目、广翅目、脉翅目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识别并掌握同翅目、广翅目、脉翅目及主要科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仪器
1、材料:蜡蝉、蝉、叶蝉、蚜虫、蚧壳虫、木虱、粉虱、蝽象、齿蛉、草
蛉等成虫、幼虫(或若虫)、蛹的干制或液浸的标本、玻片标本及有关挂图。
2、仪器:手持放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双目立体显微镜。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同翅目
1、主要特征
体小至大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口器刺吸式;喙通常3节,喙基部自头部
后下方或近前足基节间伸出;单眼2-3个或无。翅通常2对,也有 1对或无翅者,
前翅质地相同,膜质或革质,后翅膜质。跗节1-3节。多数有蜡腺。
同翅目一般分为2个亚目:头喙亚目和胸喙亚目。
2、主要科的识别
(1)蜡蝉科:体中至大型;触角着生于复眼下方,3 节,基部两节膨大如
球形,鞭节刚毛状;额常向前伸长似象鼻状;前、后翅翅脉复杂;多数种类能分
泌蜡;通常色彩美丽,有“红羽衣”之称;
(2)蝉科:体中至大型;复眼大,单眼 3 个,排列呈三角形;触角短,7
节,刚毛状;刺吸式口器;前后翅均为膜质;前足腿节粗大,有刺;雄虫腹部基
部有发音器,雌虫腹部基部有听器,跗节3节。
(3)叶蝉科:体小至中型;单眼 2 个;触角短鬃状;后足基节横向膨大,
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跗节 3节;善跳,有横走习性。
(4)木虱科:体细小,形似蝉;触角丝状,9-10 节,末节具刚毛 2 根;单
眼3个;足跗节 2节,长短相似,具两爪,有爪间突;翅膜质透明,前翅具一基
横脉R+M+Cu;分泌蜡质覆盖虫体;善跳跃。
(5)粉虱科:体小型;触角 7 节;复眼肾形,单眼 2 个;喙 3 节;跗节 2
节,长短不同,具 2 爪,无爪间突;翅不透明,前后翅均膜质,翅脉简单,具
1-2纵脉。体常被蜡粉。成虫、若虫第9腹节背面有管状孔。
(6)蚜科:体小柔软,具翅及无翅个体。前翅具一条纵脉和粗大的翅痣。
触角长,通常6节,第3-6节基部常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感觉圈,跗节2节,多数
蚜虫腹部第6节背面有一对“腹管” ,腹末具有尾片。体表常被蜡片,分泌蜡粉。
(7)蚧科:体小,雌雄异形。雄虫体长形,触角丝状,单眼很多,头侧和
背腹面都有,口器退化不取食,跗节1节,有 1对前翅,翅脉简单,后翅特化为
小钩状,腹末具1对性刺,其两侧各有1根蜡丝。雌虫一般圆形或椭圆形,多无
足无翅;触角念珠状;有发达的细长口针,常超过体长数倍,喙短,1节特长;
体分节不明显,体裸或被有蜡质介壳。
(二)半翅目
1、主要特征
通称蝽象,体小至中型,扁平。触角丝状,3-5 节;复眼发达,单眼 2 个或
无;口器刺吸式,喙管通常 3—4 节,喙基部从头的前方伸出,后口式;前胸大
型,中胸小盾片发达,三角形,前翅基部加厚或革质,端部膜质,为半鞘翅;身
体腹面常有臭腺。
2、主要科的识别
(1)盲蝽科:体小型,多纤弱。触角 4 节,无单眼,喙 4 节,前翅分为革
片、爪片、锲片及膜质部,在膜质部有1-2个翅室,其余翅脉消失。
(2)负蝽科:又称负子蝽科、田鳖科。体中到大型;喙5节;前足捕捉足,
中、后足游泳足;前翅膜片翅脉网状;雄虫有负子习性。
(3)网蝽科:体小型,体扁,单眼 1 对。触角 4 节,第 3 节最长,第 4 节
膨大。喙4节。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前胸背板及前翅全部呈网状花纹。跗
节2节。
(4)蝽科:体中到大型,触角 4-5 节,喙 4 节,单眼 1 对;中胸小盾片发
达,至少超过爪片的长度,三角形。跗节2-3节,前翅膜区上有多数纵脉,从一
基横脉上伸出。
(5)缘蝽科:体狭长,两侧缘平行。触角 4 节,喙 4 节,中胸小盾片小,
前翅膜区上从一基横脉上分出多条分叉的脉
(6)猎蝽科:体中型,触角4节,喙3节基部弯曲。膜片基部有2个翅室,
伸出两条纵脉。均肉食性,捕食害虫。
(7)长蝽科:小至中形,体狭长。触角4节,着生在头部侧下方。喙4节,
有单眼。前翅革质区无楔片,膜质区仅具4-5 条简单的纵脉。足跗节3节。大多
数种类植食性。
(三)广翅目
体大型。触角长;口器咀嚼式,许多种类雄虫上颚极长;复眼大。前胸背板
宽大,呈方形;前翅大,后翅臀区扩大;跗节 5节。无尾须。完全变态。幼虫水
生,成虫和蛹陆生。
(五)脉翅目
体小到大型。咀嚼式口器,下口式;触角细长,丝状、念珠状或棒状;复眼
发达。两对翅膜质透明,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有网状脉。翅脉变化大,翅
痣明显,纵脉多在翅缘上分叉。无尾须。完全变态。为捕食性昆虫。
四、作业
实验九 鞘翅目、双翅目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识别并掌握鞘翅目和双翅目及主要科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仪器
1、材料:金龟子、象甲、步行虫、虎甲、叩头虫、天牛、叶甲、小蠹虫、
瓢虫、芫菁、蚊子、大蚊、瘿蚊、摇蚊、虻、水虻、盗虻、食虫虻、食蚜蝇、家
蝇、丽蝇、麻蝇、寄蝇、潜蝇、实蝇类等成虫、幼虫(或若虫)、蛹的干制或液
浸的标本及有关挂图。
2、仪器:手持放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双目立体显微镜。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鞘翅目及其主要科的外部形态特征:
1、观察鞘翅目的特征:取所给的实验材料,观察鞘翅目的特征,是否是:
(1)体壁坚硬,特别是前翅角质化,后翅膜质。
(2)头部发达,如象甲的头部延长成喙,口器位于喙的前端。
(3)复眼显著,一般无单眼。
(4)跗节4或 5节,少数 3节。
(5)触角形状不一。
(6)咀嚼式口器。
(7)幼虫多为寡足型,少数无足型。离蛹。
2、取步行虫或金龟子成虫,分别观察第一腹节腹板被后足基节窝分割的情
况,来区分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
3、观察科特征:
(1)虎甲科:头下口式,比前胸略宽。眼大而突出。触角着生在上颚基部
的上方,其间距窄于上唇的宽度。
(2)步甲科:头上口式,比前胸窄。触角着生上颚基部和复眼之间,触角
间距大于上唇的宽度。
(3)金龟子科:触角为鳃叶状,为本科所特有。幼呈“C”字型弯曲,3对
胸足,腹末肥大。
(4)叶甲科:触角丝状,基部无突起,复眼圆形,跗节隐5节。
(5)天牛科:触角丝状特长,着生在额的突起上。复眼多成肾形,围在触
角基部。跗节为隐5节(假 4节)。
幼虫体粗壮,头小胸大,胸足极小或退化,似吉丁虫,但腹部前 6 节或 7
节背、腹面皆有骨化区或突起(称步泡突)。
(6)瓢虫科:体多呈半球形,头小,触角锤状,跗节假3节。
(7)吉丁虫科:成虫具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观察前胸腹面是否有楔形
突向后嵌入中胸的凹槽内,与中胸密接。
(8)叩头虫科:观察叩头虫前胸背板是否有突出的后侧角,前腹胸腹板是
否有一向后延伸的刺状突。插入中胸腹面的凹槽内。
(9)象甲科:头部延长成象鼻状,口器位于前端,触角为棒状或锤状呈膝
状弯曲。锤状部圆形。
(10)小蠹科:体小,圆柱形,头的后部为前胸背板覆盖,头管短而阔。胫
节侧扁,外侧具齿列或其端齿延长成一弯突。触角短,呈锤状,锤状部扁平。
(二)双翅目的特征:取蚊、蝇、虻等观察。
(1)成虫具一对膜质的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2)复眼很大,占头的大部分,单眼3个。
(3)触角丝状或具芒状。
(4)口器刺吸式、舐吸式、刮吸式。
(5)跗节5节。
(6)幼虫无足、蛆式。
四、作业
编一鞘翅目的瓢虫、叶甲、象甲、步甲、天牛、金龟子、叩头虫、吉丁虫分科检索表。
实验十 鳞翅目、膜翅目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识别并掌握鳞翅目和膜翅目及其主要科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仪器
1.材料:花椒黄凤蝶、粉蝶、蛱蝶、天蛾、木蠹蛾、蓑蛾、枯叶蛾、刺蛾、
透翅蛾、夜蛾、舟蛾、毒蛾、尺蛾、螟蛾、卷蛾、桃小食心虫、核桃举肢蛾、梨
星毛虫等成虫、幼虫标本及翅脉玻片标本和有关挂图。叶蜂、姬蜂、蜜蜂、胡蜂、
蜾蠃、蛛蜂、马蜂、蚂蚁、木蜂、泥蜂、熊蜂、茧蜂、赤眼蜂、小蜂、土蜂等干
制标本。
2.仪器:双目立体显微镜、扩大镜、镊子等。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鳞翅目及其主要科特征的识别
1.通过所给的标本,观察鳞翅目的特征。
一般具翅2对,体和膜质的翅上均被鳞片和毛,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
虹吸式口器,下唇须发达,3节。
前、后翅一般有中室。
2.鳞翅目幼虫特征
(1)头部有倒“Y”形的蜕裂线。取天蛾幼虫观察。
头的前面倒“Y”形的构造,中干称颅中沟、两臂称蜕裂线。
(2)复足5对,具趾钩。
3.主要科的识别
(1)凤蝶科—后翅外缘呈波状或具有一尾突。中脉 Ms 伸入其中,前翅有
2-3条臂脉。
幼虫前胸具臭丫腺,趾钩中带3序(多)。
(2)粉蝶科――多为白色或黄色,有黑色斑纹。前翅三角形,有臀脉1条;
后翅卵圆形,有臀脉2条。
幼虫圆柱形,绿或黄色,密被许多次生刚毛,每个体节有4-6个小环节。趾
钩中带,2序或3序。
(3)蛱蝶科――前足退化。前翅径脉 5 支,前、后翅中室开放,或仅有一
细弱横脉封闭。触角锤状。
幼虫体上具枝刺。趾钩中带2序或 3序(少)。
(4)天蛾科――体呈梭形,触角中部粗,末端渐细,弯曲小钩。 前翅狭长,
外缘倾斜;后翅较小, 前支 R1—R5 共柄,后翅 Sc+R1 和 Rs 脉在近中室中部有
一横脉。
幼虫粗壮少毛,第8腹节背面有一臀角,每一腹节有6-8个小环节。
(5)木蠹蛾――体多为灰褐色,翅上有黑纹。触角栉齿状或丝状,前后翅
M脉主干与分叉在中室内没有消失。前翅径脉处有副室。
幼虫粗壮,黄色或白色。趾钩环式2或 3序。
(6)蓑蛾科――雄的具翅,翅面少鳞粉,无斑纹, 前翅3条臀脉在端部合
并成一条,后翅Sc+R1 与 Rs分离。 前、后翅中脉主干在中室可见,并分叉。雌
虫幼虫形。
幼虫气门横椭圆形,趾钩单序缺环。
(7)枯叶蛾类――体粗壮,被厚鳞片。口器退化,后翅肩区扩大成翅抱型,
前缘基部有小室和短脉。前翅Rs与 M1 共柄。
幼虫体粗壮多毛,前胸上方有1或 2对突起。趾钩2序中带。
(8)刺蛾科――体粗壮,鳞片松厚,前、后翅中室有中脉主干存在。后翅
臀脉3条,Sc+R1 脉与Rs脉在基部并接。
幼虫蛞蝓型,头晓内缩,胸足小或退化,体上具有毒枝刺。具扇形鳞片。触
角棍棒状,顶端具毛从或小刺。
幼虫腹足趾钩单序二横带。
(10)夜蛾科――体多为暗黑色,口器发达,前翅狭长,色深多斑纹或横带,
后翅宽,色浅。前翅M2 与M3 从中室后角附近伸出,后翅Sc+R1 与Rs平行或合
并于中室以外分开。
幼虫通常光滑少毛。色深,趾钩单序中带,如呈缺环,缺口很大。
(11)舟蛾科――形似夜蛾,但口器退化。前翅M2 位于 M1 和 M3 中间,后
翅Sc+R1 和Rs平行或合并于中室以外分开。
幼虫臀足退化或变成细长的突起,趾钩单序中带。
(12)毒蛾科――似夜蛾,但口器退化。 雌虫有的无翅,前翅M2 近 M3,
但后翅Sc+R1 与 Rs仅在中室中部或中部以外平行或合并。
(13)尺蛾科――体小,翅大而薄,休止时,四翅平铺,前后翅常有波纹相
连,有的雌虫无翅或退化。前翅 M2 位于 M1 和 M3 中间,后翅 Sc+R1 与 Rs 中中
室基部并接,形成三角形小室。
幼虫仅第6和第 8腹节上各有一对腹足,行走时弓背。
(14)螟蛾科――体细长脆弱,足细长。复眼大,下唇须发达,向前伸或向
上弯,似鸟喙。后翅Sc+R1 与 Rs在中室平行或相并接。
幼虫仅具原生刚毛,前胸侧毛组2根。腹足趾钩双序或缺环。
(15)卷蛾科――体小,前翅长方形,前缘弯曲,外缘较直,而顶角突出,
休止时两翅合并呈古钟形。
幼虫前胸侧毛组(L)3根,肛门上方有臀栉。
(16)果蛀蛾科――相似卷蛾。前胸Cu2 从中室下缘端部分出;后翅无M2,
有时M3 也消失。Cu基部有疏状长毛。幼虫趾钩单序缺环,无吞栉。
(17)举肢蛾科――小型蛾子,后足胫节和跗节有环状刺毛,休止时后足高
高举起或竖立于体背两侧。幼虫腹足趾钩单序或双序全环。
(二)取胡蜂、叶蜂观察膜翅目特征:
(1)具膜质翅两对,前大后小,前翅具明显翅痣,翅脉多特化。
(2)有并胸腹节。
(3)咀嚼式口器,但蜜蜂为嚼吸式口器。
(4)触角为线状、锤状或呈膝状弯曲。
(5)雌虫产卵器多数为针状,具有刺蛰能力。
膜翅目分两个亚目: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取叶蜂和胡蜂分别观察两个亚目
的特征。
四、作业:
将鳞翅目夜蛾科、毒蛾科、灯蛾科、天蛾科、枯叶蛾科、尺蛾科编一份科检
索表。